急性中耳炎
編輯: May Chan
日期: 2011-01-12
簡介
急性中耳炎亦即中耳發炎。中耳是指耳膜後的耳腔,猶如一個密室,透過一條耳咽管連接到鼻腔。醫生通常會發現患者的耳膜變紅和中耳腔含膿,耳膜或因變壓而腫脹。耳膜穿孔的情況也可能會出現,但並不常見。
七成兒童在接受治療的14天後中耳仍會有積水,而一成以下兒童在急性中耳炎第一次病發後的3個月內,中耳仍有積水,故醫生通常會在病人第一次覆診時診斷患者的情況。雖然患者大多不會感到痛楚,但中耳積水卻會影響他們的聽力。
急性中耳炎相關的併發症包括耳膜穿乳、急性乳突炎、面部神經痲痺、腦膜炎和腦膿腫。
病徵
急性中耳炎的病徵因應患者的年齡而有不同。若是新生嬰兒,家長唯一可察覺到的病徵就是煩躁不安和餵食困難;若寶寶較年長,通常在發燒時會感到耳痛和不停拉扯耳朵以紓緩痛楚。年紀再大一點的孩子甚至成年人則會持續出現聽力減弱和耳塞。
高危人士和成因
耳咽管阻塞是導致急性中耳炎的主要因素。大部分的急性中耳炎都會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影響到鼻腔和鼻咽的感冒之後出現。由於鼻咽非常接近鼻腔盡頭的耳咽管,當鼻咽受到感染,便會出現腫脹,令中耳內的壓力改變。
一般而言,導致中耳發炎的病原體可以是病毒或細菌,透過耳咽管進入中耳腔,引致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最常見於3至18個月大的幼兒身上,以下便是一些可導致中耳炎的風險因素:
- 早產嬰兒和出生時體重過輕;
- 年幼;
- 家族遺傳的急性中耳炎紀錄;
- 免疫系統的改變;
- 顱面結構異常;
- 常處於日間託兒中心或擠迫的居住環境;
- 接觸煙草和污染物;
- 使用奶嘴;
- 俯臥的睡眠姿勢;
- 長期以奶樽餵食;
- 秋冬季節。
預防
在流感季節期間,透過疫苖可預防呼吸道的感染,亦可減低患上急性中耳炎的機會。父母也應留意鼻炎的控制和周遭的環境,如盡量保持無煙的生活空間和停用奶樽餵食,減低兒童患急性中耳炎的復發機會。
治療
藥物:
- 止痛藥。
- 抗生素:觀察病人48至72小時後,再決定是否需要給予抗生素。如果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48小時內,病情仍沒有改善,便要評估治療的方法和進一步的診斷。八成的兒童患者都毋須服用抗生素,並會在一星期內痊癒。抗生素只可以提升13%的痊癒比率。
- 減充血劑和抗敏感藥可以紓緩其他鼻腔不適的症狀。
手術:
- 鼓膜穿刺術:從中耳腔抽取積水來種菌,以確認病原體。多用於患有急性中耳炎的未足月嬰兒和免疫力低的兒童身上。
- 鼓膜切開術:增大其耳孔,以便引流,及吸取中耳的膿液及灌滴抗生素耳液。病人的徵狀通常可即時紓緩,而耳膜也會在數天至數星期內癒合。
- 鼓膜置管:中耳感染擴散至鄰近位置,如頭顱的乳突骨,除了進行鼓膜切開術外,醫生會把一條管放入耳孔,把膿液排出。
季節性
常發於秋冬天或流感季節。
381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