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安穩退休並非只看退休金!擁抱退休新生活 心理學家分享退休規劃3大範疇

安穩退休並非只看退休金!擁抱退休新生活 心理學家分享退休規劃3大範疇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
香港心理學會支部
日期: 2025-03-26

安穩退休並非只看退休金-退休規劃-心理調適-輔導心理學家

當疲倦的你聽到鬧鐘的聲音,掙扎著離開溫暖的被窩,你心中是否想著自己有朝一天退休的時候,可以按掉鬧鐘,安安穩穩地繼續睡?的確,退休後,你基本上全權擁有你的時間自由。但你是否想過,如何度過退休後的一天、一個月,甚至一年?如何讓這份自由成為幸福的泉源,而不是迷惘的開端?

一、 打造退休藍圖,及早規劃

如同旅行需要地圖,退休生活也需要規劃。及早規劃退休生活有助於減輕退休後的壓力和焦慮,並提升生活滿意度 (Hershey et al., 2007)。香港的準退休人士一般較著重於財務規劃,然而,完善的退休規劃應該涵蓋以下三個層面:
  • 財務規劃: 穩定的經濟基礎是享受退休生活的基石。
  • 健康管理: 身心健康是幸福退休的關鍵。
  • 社交網絡的維護: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退休生活的精神支柱。

安穩退休並非只看退休金-退休規劃-心理調適-輔導心理學家

二、 心靈的港灣,維持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高齡憂鬱症盛行率高達10%,相當於每10個老人就有1人患有憂鬱症。退休初期的角色轉換、社交網絡縮小、生活目標的喪失等挑戰,都會影響心理健康 (Wang & Shultz, 2010)。因此,以下三個錦囊對維持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 重建角色認同: 退休後,你的角色不再只是「員工」,你可能是「志願者」、「學習者」、「旅行家」…… 探索新的角色,找到新的目標,讓生活充滿活力 (Atchley, 1976; Schlossberg, 2011)。
  • 編織社會連結: 與家人、朋友和社區保持聯繫,參與社交活動,讓愛與關懷成為你退休生活的溫暖後盾 (Adams et al., 2011; Hawkley et al., 2010)。
  • 培養心理韌性:心理韌性就像為心靈穿上盔甲,能幫助你更好地應對退休轉換的壓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Kim & Moen, 2002)。

安穩退休並非只看退休金-退休規劃-心理調適-輔導心理學家

三、 點亮退休生活

過去研究發現,老年憂鬱症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可能會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積極參與各種活動有助於提升退休人士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 (Dave et al., 2010)。因此,保持活躍的生活方式至關重要:
  • 享受休閒時光: 從事園藝、旅遊、運動等休閒活動,不僅能豐富生活,還能促進身心健康,降低認知衰退風險,並減少抑鬱症狀 (Bassuk et al., 2009)。
  • 持續學習成長: 退休後是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的黃金時期。學習新的語言、樂器、藝術或參與進修課程,讓大腦保持年輕,拓展社交圈,提升自我價值感 (Reichstadt et al., 2010)。
  • 奉獻社會價值: 參與志願服務,回饋社會,也能提升自我價值感和生活意義感,促進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Musick et al., 1999)。

建議:心理調適與人生規劃

  1. 積極探索新的角色和目標: 思考您想做的事情,探索新的興趣和愛好,並設定新的目標。
  2. 維持和拓展社交網絡: 與家人、朋友和社區保持聯繫,參與社交活動。
  3. 規劃多元的活動: 安排各種休閒活動、學習機會和志願服務。
  4. 注重身心健康: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身心健康。
  5. 及早規劃退休生活: 及早規劃可以讓您更從容地迎接退休生活。

「退休」並非「一無是處」的終點,而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一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轉捩點。退休生活就像一張空白的畫布,等待你去描繪屬於你自己的精彩。積極規劃,保持身心健康,擁抱新的角色和目標,你就能在退休生活中找到新的意義和價值,活出精彩的第二人生!

References:

  • Adams, K. B., Sanders, S., & Zacher, H. (2011). Social networks and health among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23(5), 765-783.
  • Atchley, R. C. (1976). The sociology of retirement. Schenkman Publishing.
  • Bassuk, S. S., Glass, T. A., & Berkman, L. F. (2009). Social disengagement and incid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person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1(3), 185-194.
  • Dave, D., Rashad, I., & Spasojevic, J. (2010). The effects of retirement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77(2), 497-523.
  • Hawkley, L. C., Thisted, R. A., Masi, C. M., & Cacioppo, J. T. (2010). Loneliness predicts increased blood pressure: 5-year cross-lagged analyse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Psychology and Aging, 25(1), 132-141.
  • Hershey, D. A., Mowen, J. C., & Jacobs-Lawson, J. M. (2007).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retirement planning intervention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1), 1-19.
  • Kim, J. E., & Moen, P. (2002). Retirement transitions, gender,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ife-course, ecological model.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57B(3), P212-P222.
  • Musick, M. A., Herzog, A. R., & House, J. S. (1999). Volunteering and mort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ampl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54B(3), S173-S180.
  •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Jeste, D. V., & Harvey, P. D. (2010). Building a life of meaning and purpose after retir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8(10), 882-891.
  • Schlossberg, N. K. (2011). The challenge of change: The transi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48(4), 159-162.
  • Wang, M., & Shultz, K. S. (2010). Employee retirement: A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36(1), 11-34.

輔導心理學家 陳秋媛撰文:輔導心理學家 陳秋媛

香港心理學會 輔導心理學部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和註冊社會工作者,現在公營機構服務。專長於兒童、青少年、大學生及家長輔導、評估及諮詢工作。提供個人成長和情緒輔導、兒童遊戲治療、職涯規劃。陳姑娘致力研究正向心理和親子關係,曾於不同社福機構及學校提供兒童心理發展需要、親子關係及生涯規劃等相關講座及工作坊。

  •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
  •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 香港心理學會 輔導心理學組會員
  • 性格透視® (一級) 認可培訓師
  • Prepare/Enrich婚前/婚後評估執行師
  •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277次閱讀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