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鶴膝風是甚麼?中醫拆解膝關節退化常見症狀及治療方法

鶴膝風是甚麼?中醫拆解膝關節退化常見症狀及治療方法

邱宇鋒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3-10-31

鶴膝風是甚麼?中醫拆解膝關節退化常見症狀及治療方法

鶴膝風|快速認識鶴膝風及常見症狀

「鶴膝風」是個中醫病名,是指膝關節退化持續惡化,到了後期出現膝關節周圍腫脹、變形,周邊的肌肉萎縮,在外觀上看到膝蓋腫大變形,而上下的大腿、小腿變得瘦小,狀如鶴膝,故名「鶴膝風」。到了這個階段,患者通常都有膝關節屈伸困難,每當上下樓梯、上落斜路、下蹲時都會感到疼痛,當早上起床或休息後膝關節會僵硬,每當天氣變化時常誘發膝痛,嚴重影響病者的起居作息,部份甚至因膝關節畸形影響步態而要使用手杖輔助支撐身體。

鶴膝風是甚麼?中醫拆解膝關節退化常見症狀及治療方法

鶴膝風|可導致關節變形 影響膝蓋活動功能

在鶴膝風患者身上,常見到膝關節出現嚴重退化,股骨和脛骨之間的關節間隙變得非常窄,提示原來佔據該處的軟骨和半月板幾乎消失。在股骨和脛骨的邊緣常見到俗稱「骨刺」的骨贅增生,甚至可見骨刺脫落而在關節內形成游離的骨贅。膝關節周圍的下肢肌肉萎縮而變小,突顯膝關節格外腫大,關節間的軟骨消失會導致關節變形,受力點改變,使患者行走困難和出現疼痛。

鶴膝風是甚麼?中醫拆解膝關節退化常見症狀及治療方法

X光片顯示膝關節間隙變窄,脛骨內側出現「骨刺」

本病又可稱為「痹證」、「痛痹」、「骨痹」、「膝痹」等,姑勿論病名如何,中醫病機大致上都是以肝腎不足、筋骨失養為本,復加反覆感受外界風寒濕邪,或操勞過度,令氣血運行滯澀不暢,病程日久則演化為膝部腫大、周圍筋骨失用,進而影響膝蓋活動功能。

鶴膝風|中醫4大常見治療方案

中醫療法可以在以下方面有發揮的空間:

一、改善氣血運行:氣與血是中醫的抽象概念,實質類似於血液循環、免疫反應、肌肉與神經活動、身體的自我修復機能等。鶴膝風的發病雖與年齡、勞損有關,但身體機能衰退、氣血不運,復康條件不良也是重要原因。對氣血不足之人應適度補益,患者常見症狀包括全身乏力,運動時氣短倦乏,平時容易頭暈、面色蒼白、舌色淡,常用方藥有補中益氣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對氣血不運者宜行氣活血,常見症狀為關節腫脹活動不順、患處皮膚黧黑、足趾甲微循環不良、舌色紫暗伴隨瘀點或瘀斑,常用方藥有身痛逐瘀湯、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田七、土鱉蟲等。除藥物治療,針灸或推拿亦有補益氣血和行氣活血功效,膝關節退化的常用穴位有血海、梁丘、內外膝眼、鶴頂、陽陵泉、陰陵泉、委中等。鶴膝風患者常具備體虛和氣血瘀滯兩方面問題,治療需兩者兼顧。

二、補益肝腎:肝主筋,腎主骨,膝為筋之主,鶴膝風的病機從臟腑的角度理解屬於肝腎不足,所以在治療時可著重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筋」在膝關節中非常重要,因組成膝關節的骨頭只有股骨、脛骨、髕骨,其餘負責膝蓋所有活動功能的都是韌帶、肌腱、肌肉、軟骨組織、半月板等,這些可統稱為筋。因肝腎不足導致筋骨失養是膝關節退化的根本病因,與年齡、勞損有關,治療可著重補益肝腎,有助強化膝關節的結構。肝腎不足者容易出現的症狀為腰膝痠軟,時常感覺下肢無力,走路會不時突然腳軟,需要馬上扶住東西或坐下休息,尤其是上落斜、行樓梯時症狀明顯。補益肝腎的方藥包括獨活寄生湯、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巴戟、杜仲、續斷等,臨床上鶴膝風患者治療多以補陽為主。針灸或推拿也可選擇配合腎俞等背俞穴,或重點用肝經、腎經的穴位以補法刺激。

三、袪風寒濕:鶴膝風患者由於虛損,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下降,所以容易因天氣、環境變化而招惹風寒濕邪,即俗稱出現「風濕」。風寒濕邪侵襲的因素會加重患者的症狀,如關節麻痺疼痛、僵硬、活動欠佳、重墜感等,每當天氣變化時症狀加重。中醫治療可適當配合袪風濕藥或溫經散寒藥,例如獨活、秦艽、桑枝、威靈仙、桂枝、製川草烏、製附子等治療。熱敷或艾灸也是中醫常用來醫治由於風寒濕邪侵襲所引致的痹證。

四、內外用藥:治療鶴膝風的中藥包括內服藥和外用藥,內服藥主要功效為調節氣血臟腑功能,製造對康復有利的條件,外用藥主要作用在膝關節患處局部,有促進氣血、經絡運行作用,兼袪風寒濕邪。治療鶴膝風的外用藥性質多數偏溫,而且要求熱敷,切忌冷敷,因冷敷會使氣血凝滯而對病情不利。同時需要吃西藥或由於其他長期病患需要長期服用西藥者,在服用中藥前應該先向中醫師請教服藥方法,以策安全。

膝關節退化到了出現鶴膝風表現的階段,西醫通常都主張做手術置換膝關節,非手術的保守治療包括注射藥物、口服藥、物理治療,中醫治療包括中藥、針灸和推拿等效果有限,一般只集中在減痛和減慢退化過程。臨床上我並非完全反對病者施行手術,有些研究指出患者只要動手術置換膝關節,而手術過程順利,手術後膝蓋疼痛可減少95%,人工關節可使用十年以上,如好好保養的話用上二十年都沒有問題。但部份病人或者會有錯覺,認為只要換了關節、不痛,就能繼續往昔的生活,其實不然。患者必須注意減少操勞,勤練腰背及下肢肌肉,注意正確的姿勢,才可維持比較持久的效果。

圖片來源(部分):邱宇鋒中醫提供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6217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