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網上心理輔導 | 青少年「非實體」求助趨勢 心理學家:後疫情的新常態

網上心理輔導 | 青少年「非實體」求助趨勢 心理學家:後疫情的新常態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
香港心理學會支部
日期: 2025-01-02

網上心理輔導-青少年-輔導心理學家-郭瑋庭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公眾人士逐漸懂得從不同的網上心理學資訊去學習了解及關顧自己的心理健康。日積月累之下,他們發掘到自己原來能夠在網絡世界中尋找各種精神健康及心理教育資源,然後當人們增加了自己的知識,或許會產生更多想法去直接尋求合適的專業人士,接觸心理輔導服務,以繼續深入認識、協助自己。互聯網的興盛,突破了傳統面對面輔導的限制,使人們,特別是青少年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獲得支持,而非傳統方式上要親身到不同機構去獲取服務,受著時間、地點等的限制。有見及此,筆者希望藉助本文探討網上輔導的根源與理念,並分析其在青年人眼中日益增長的需求和重要性。

網上輔導的根源與理念

網上輔導的始源可以追溯到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初期的網上輔導主要依賴電子郵件和在線聊天室,惟過程會側重於篇幅較長、旨在一問一答的非同步對話。而隨著技術進步,即時視頻會議 (如Zoom、Google Meet) 和即時信息溝通 (如WhatsApp、Telegram)開始成為新的輔導形式,提供更多同步輔導的機會,藉著建立和身處一個安全、匿名、帶有一點距離的環境,使人們能夠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而毋需擔心他人現實中的評價或批評。

這個方法特別適合青少年,因為他們正處於自我探索和身份認同的重要階段。根據Erik Erikson (1958, 1963)的「人生八階」理論,青少年面臨著尋找生活目標和建立身份定位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常常面對不同困擾如人際關係、學業壓力、情緒起伏等狀況,卻不知如何開口面對面向他人訴說這些煩惱,包括家人、朋友、專業人士,從而會選擇在網絡上尋求協助。作為輔導工作者,我們亦有需要學習和培訓網上輔導的技巧,才能夠透過網絡方式為青少年提供相對隱私的求助渠道,讓他們能夠在不需親身見面、不受外界評價的情況下,為青少年提供精神健康相關的支援服務,包括但不限於心理治療、輔導諮詢和心理教育,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 (Mallen & Vogel, 2005)。以下列舉數項網上輔導需求越趨熱烈而建議普及化的因素:

網上心理輔導-青少年-輔導心理學家-郭瑋庭

網上輔導需求增加的因素

1. 網絡文化的興盛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青少年與他人交流的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他們不再僅依賴面對面的溝通,而是透過平台如Instagram、TikTok及YouTube來表達自己。這種文化的轉變使得青少年更願意在線上尋求幫助,因為這樣的方式讓他們感到更加自在。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少年對於網上交流的適應能力和需求越來越強,網上輔導便是這一文化的延伸。

這種文化的轉變意味著,青少年更願意在線上尋求幫助,因為這樣的方式讓他們感到更加自在。例如,許多青少年會選擇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困惑和挑戰,這使得網上輔導成為他們重要的心理支持途徑。

2. 安全感與方便性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青少年面臨在家庭或校園中尋求幫助的困難,這些場合可能帶來批評或不滿,讓他們感到害怕或羞愧。網上輔導提供了一個減少面對這些負面情緒的選擇,青少年可以隨時與專業人士進行輔導傾談,在自身覺得舒適的環境中表達自己,而不必擔心他人的眼光。

同時,由於現時社會環境中幾乎每位青少年都「一機在手」,令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連上網絡尋求資訊。這種便利性使得網上輔導成為即時的求助渠道,特別是在他們面臨情緒困擾或危險念頭時。有些輔導機構提供24小時的在線輔導服務,滿足青少年在不同時間段的需求,讓他們在感到憂鬱、焦慮或困惑時能獲得即時支持。

3. 新冠疫情的影響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使許多人不得不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社交隔離加劇了青少年的孤獨感和焦慮感,在無法外出的日子,網上服務和面見服務或會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在此背景下,網上輔導的需求顯著上升,人們逐漸習慣無需外出即可獲得協助,這種「新常態」使他們更願意去尋求在線、即時、甚至是匿名的心理支援服務,去回應及紓解他們當刻的情緒需要。

網上心理輔導-青少年-輔導心理學家-郭瑋庭

網上輔導的成效

早前,香港浸會大學「REST Online」的研究結果顯示,指導式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劃能有效減輕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抑鬱和焦慮症狀。該計劃為期10周,參加者在治療師的協助下進行線上自學和面談,針對那些被分配到分別透過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參與該計劃的參加者,他們的情緒指數在輔導過程中有明顯進步,正面情緒和思想有明顯增加,而負面情緒及思想均顯著減輕,這些成效在三個月後的追蹤評估中仍然維持正面效果。

結論

透過以上因素分析及實證例子,我們可以更加肯定網上輔導模式的效果和提供這種求助方法的必要性。作為一種新興的心理健康支援形式,網絡生態反映著當代青少年的需求和他們心中期望的生活方式。隨著網絡文化的興盛、隱私需求的增加以及便捷求助途徑的出現,網上輔導的重要性將持續上升。尤其是在後新冠疫情的影響和網上交流的興盛下,這種服務形式將更好地滿足青少年的需求。

作為輔導心理學家,我們應該積極推廣這一模式,並持續探索如何改善和增強網上輔導的質量,以更好地服務於青少年及其家庭。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讓我們攜手努力,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打造一個安全、友善、可信環境,幫助他們在數位世界、甚至是回歸到日常生活中,皆能夠逐步建立穩固的自我形象和能力感,並獲得別人的支持與理解。

參考資料

Erikson, E. H. (1958). 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Erikson, E. H. (1963). Youth: Change and challenge. New York: Basic books.

Mallen, M. J., & Vogel, D. L. (2005). Introduction to the Major Contribution: Counseling Psychology and Online Counseling.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3(6), 761–775. https://doi.org/10.1177/0011000005278623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郭瑋庭先生撰文: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郭瑋庭先生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執行委員、香港心理衞生會精神健康急救導師、美國婚姻分析 PREPARE/ENRICH 評估執行協談員。現就任於社福機構,主力為青少年提供網上輔導及支援工作。曾經就任於戒癮輔導中心及擔任行為治療師,服務對象包括SEN兒童、青少年、成人、家長、夫妻/情侶、家庭,協助不同人士處理其成癮問題及相應的家庭衝突、提供情緒支援、生涯規劃等服務。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307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