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濕疹大爆發!皮膚「出水」紅腫痕癢怎麼辦?中醫拆解慢性濕疹治療方案

濕疹大爆發!皮膚「出水」紅腫痕癢怎麼辦?中醫拆解慢性濕疹治療方案

邱宇鋒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3-12-15

濕疹大爆發!皮膚「出水」紅腫痕癢怎麼辦?中醫拆解慢性濕疹治療方案 註冊中醫師邱宇鋒

有些濕疹患者懼怕看中醫的原因,是擔心看中醫後濕疹會「發哂出嚟」。在我接觸過的濕疹個案中,有些患者才剛開始吃中藥,皮膚濕疹就大爆發,一發不可收拾,連本來沒有濕疹的位置,也陸續出現紅疹、皮損、痕癢、出水。當病人向處方的醫師詢問,得到的答覆是「係咁㗎喇」、「『發』曬出嚟就會好」、「係正氣對抗病邪的反應,有利康復」。

雖然醫師一方可能是這麽想,但事實上,病人從來無預料到吃中藥後會有如此劇烈的反應(即使醫師可能事先講明治療初起症狀會稍為增加),症狀令患者感覺措手不及,相當不適,情緒上亦相當不安,也常引起家人、朋友的質疑。更甚的是,患者看不到濕疹「發」完之後便會康復的曙光,只見症狀愈來愈嚴重,感覺愈來愈不適,而醫師仍繼續吩咐病人要耐心堅持治療,聲稱過了這個階段便會漸入佳境。臨床上患者到了這個境地,很多都會對治療逐漸失去信心,可能會停止治療、轉看西醫、換另一個中醫師,甚至從此對中醫療法留下深刻的負面印象。

治療濕疹需要「發曬出嚟」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無需如此,也不應該如此。

在中醫療法的祛邪方法裡面有解表發散的策略,在「治病八法」中屬於「汗法」,意思是指當病邪仍處於「表證」的階段,尚未深入到「裡證」時,可透過有發散、宣通作用的手段(藥物、針刺或推拿)幫助病邪透出體外,戰勝疾病。臨床上舉個簡單的例子:當身體強壯之人偶爾感受風寒,出現發冷、乏力、周身痠痛的初始感冒反應,此時可以吃一點辛溫的食物如生薑、蔥白,或洗個熱水澡(注意沐浴前後勿著涼),或多穿一些衣被早點上床睡覺,令自己稍稍感覺有熱感,甚至微微出汗。這樣做可以鼓舞一下身體的正氣,有助驅逐病邪。中醫這種治病方法就是應用了發散解表的原理。

濕疹大爆發!皮膚「出水」紅腫痕癢怎麼辦?中醫拆解慢性濕疹治療方案

在濕疹的治療上,解表發散的「汗法」有時會用得上,多數是針對偶爾發作的急性濕疹,例如不慎接觸環境致敏原、誤吃致敏食物誘發的急性皮膚紅疹、痕癢、出水。治療急性濕疹「發散」的意思不是要把遍身濕疹給激發出來,而是鼓舞身體正氣,以幫助驅逐病邪的抽象意思,不要單看字面誤會「發散」的意思。隨著正氣戰勝邪氣,病邪被新陳代謝反應驅離身體,皮膚症狀及不適感覺將會紓緩。

濕疹大爆發!皮膚「出水」紅腫痕癢怎麼辦?中醫拆解慢性濕疹治療方案

至於病情反覆日久的慢性濕疹,由於其成因、原理、病機都與急性濕疹完全不同,因此治療策略、用藥也跟急性濕疹的治療有明顯分別。基於慢性濕疹患病時程長、皮膚乾燥、症狀反覆的特性,而且參詳病人慢性濕疹的病發經過及治療經歷,解表發散的治療策略多數都不適用,慢性濕疹的中醫治療需要調整臟腑機能。

暗瘡

在慢性濕疹的中醫治療期間,如果患者遵照醫囑做好皮膚護理和飲食起居調整,而皮損突然增多,濕疹範圍愈來愈擴散,用患者的理解是「發」得愈來愈厲害,多數都是誤治,原因有三。第一,是將急性濕疹的機理與慢性濕疹的機理混淆,誤用驅除外風、解表發散的方式治療慢性濕疹。要理解造成慢性濕疹皮膚痕癢的「風」,多數都是「內風」,是內臟失調導致的,具體有血熱、陰虛等。內風的中醫治療要以調整臟腑為主,而非宣散透表。在本來已經失調的身體狀況下使用解表發散的治法,有機會刺激身體加重病情。由於患者身體失調的狀態往往無法自行復原,所以他們經此發散之後病況只會愈來愈差。

第二,是溫熱藥物在治療初期使用過多。慢性濕疹的中醫治療一般需要按步就班調治,必須根據每個病人的實際情況設計治療方案,目的是既治標又治本。在我遇過的慢性濕疹個案中,儘管臨床病徵相近,但各人的病發經過、治療經歷、性格、文化水平、經濟狀況、起居飲食習慣,患者自己或家人對病情的認知、期望等,都無一相同,因此如何開藥、如何跟患者溝通等也必須個別剪裁。

慢性濕疹的治療大原則,是調整臟腑、補益氣血、調理脾胃,不過補益藥物的運用必須講究時機,在治標與治本之間需要取得平衡:如果慢性濕疹患者是初診,不能馬上給予補益,否則容易加重病情,欲速則不達。慢性濕疹的治療初期需要留意祛邪,但在藥物挑選上必須注意祛邪之餘勿過度損傷正氣,因此需慎用藥性苦寒的中藥。在大多數情況下,進補的元素需要在慢性濕疹的療程中適時摻入。至於慢性濕疹的治療有沒有一開始就用補益藥的?如果正氣太弱,就有需要立即補益扶正。不過這是特例,絕大多數患者都不會這樣。

第三個原因,是患者對某些中藥過敏,例如一些蟲類藥如蟬蛻、全蠍、僵蠶、地龍等含有動物蛋白,容易致敏,在醫治過敏性疾病時需要慎用。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19054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