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有所依」過去四篇文章介紹了認知障礙症的基本知識和分享了一些有趣個案,包括什麼是認知障礙症,診斷四部曲,一籃子風險因素,最常見的原因阿茲海默症和次常見的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及較少見的失語症。今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經過多年的科研,醫學界對這個症有更準確和深刻的見解,以及在診斷和治療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龐大的潛在患者數字,現時正規的醫學檢查遠遠不足支援及早發現和治療,所以坊間自助式或自費的篩查測試便應運而生。由於部分篩查評估良莠不齊,大家選擇時最好揀選有嚴格醫學研究支持的測試,同時也需要知道篩查的目標是什麼,準確度有多高,以及假陽性假陰性比率,當然價錢也是考慮之列。在這裏為大家舉三個有研究支持的例子解釋一下:
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網頁截圖
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網頁
總的來說,雖然不同的評估方法會有不同的優劣,但都是傾向寧枉毋縱,因為篩查陽性一般都會找專業人士作真正的判斷,就算是冤枉了很快便沉冤得雪,但是若果篩查是陰性,有機會錯誤地以為只是年紀大或過慮而掉以輕心,不去進一步求助,錯過了及早醫治的機會,便恨錯難返。
為了讓大家能及早發現和醫治,我提議用以下更進取的方式面對篩查結果: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