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腦腫瘤症狀 | 耳鳴勿輕視 或患上聽覺神經瘤!

腦腫瘤症狀 | 耳鳴勿輕視 或患上聽覺神經瘤!

香港微創腦及脊椎神經外科手術中心
腦神經外科
日期: 2024-10-21

【腦腫瘤症狀】聽覺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又稱為聽神經許旺氏細胞瘤(Schwannoma),或前庭神經鞘瘤(Vestibular Schwannoma),是許旺氏細胞瘤沿第8條腦神經線生長所致。聽覺神經瘤佔了所有顱內腫瘤(Brain Tumour)總數約8%。不過在區域性劃分上,聽覺神經瘤在小腦腦橋角(Cerebral - pontine Angle)是常見的腫瘤,大約佔了所有小腦腦橋角區域腫瘤(Cerebral-pontine Angle Tumor)的80至90%。

護膚保養

聽覺神經瘤屬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

人體的聽覺神經和前庭神經線是從內耳連接到腦幹。聽覺神經瘤是緩慢生長的良性腫瘤,平均1年增長1至2毫米。一般來說,90%病人的腫瘤多為左側或右側單邊,而左右邊單側的機會率是相等的。10%病人的腫瘤為左右邊雙側,會同一時間,或以先後次序不同時間出現。提起聽覺神經瘤,人們會覺得這種腫瘤長在腦子裏一旦發病肯定很嚴重,其實不然。聽覺神經瘤起病平和、緩慢,初期症狀為耳鳴,但很容易誤診或漏診。

聽覺神經瘤變大可致臉部肌肉麻痺無力

主要是因為腫瘤壓迫到腦神經所造成的,可能被影響的有第5、7、8條的腦神經。
  • 聽覺神經和前庭神經: 病人最常出現聽力喪失、耳鳴的症狀(95%),暈眩則較少見(61%)。
  • 三叉神經:17%的病人會有臉麻、臉部對感覺刺激特別敏感,或有疼痛的現象。
  • 顏面神經: 約只有6%的病人會有臉部肌肉麻痺無力,或味覺異常的情況。
  • 其他:當腫瘤壓到第9、10、11腦神經時, 病人會有吞嚥困難、發音問題。腫瘤如果太大,壓迫到小腦或腦幹則會出現肢體肌肉無力、軀體姿勢和平衡失調、步伐不穩定,如果情況更嚴重的話會有腦積水甚至死亡的風險。

磁力共振影像診斷

磁力共振醫學影像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及鑑別小腦腦橋角區域的腫瘤,例如腦膜瘤、表皮樣囊腫、三叉神經鞘瘤等的鑑別。

    1. 聽覺神經瘤的磁力共振影像特點: 可見聽覺神經瘤由內聽道向內側長出來,像蝌蚪的尾巴一樣。
    1. 腫瘤對小腦、腦幹的壓力。

腫瘤較大或壓迫重要神經考慮微創顯微鏡手術切除

腦神經外科醫生會從多方面考慮及評估,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若腫瘤體積較細小和沒有症狀時,病人可以用保守治療方案定期覆診及檢查,如腫瘤體積較大又或壓迫到重要神經,病人有症狀及影響都較嚴重時,就要考慮接受微創顯微鏡手術切除。

  • 保護聽覺神經及面部神經的微創顯微鏡手術一般來說,微創顯微鏡手術切除是根治聽覺神經瘤的方法,但由於腫瘤與神經線和腦幹的緊密關係,手術過程有一定風險,尤其是聽覺神經受損導致聽力喪失,或是面肌神經受損以致面癱的可能性較大。然而經驗豐富的腦神經外科醫生會在顯微鏡下,以熟練精巧的手術,並利用手術中持續神經監測系統(Continuous Intraoperative Neural Monitoring System IOM), 大大提高聽覺神經及面肌神經的功能保存。經驗豐富的腦神經外科醫生,腫瘤全切率達97至100%,面肌神經的功能保存率為51至98.2%,聽力保存率為19至40%,腫瘤復發率為5至10%。
  • 數碼導航刀放射治療數碼導航刀放射手術適用於3厘米以下的腫瘤或手術後殘餘的腫瘤,老年、體質差的病人也適用。數碼導航刀放射治療相對風險比較小、康復快、治療時間短,一般3至7天便可。其治療效果與射線照射劑量有一定相關性,但腫瘤有囊性變化、腦幹受壓明顯者不建議此方法治療。其治療的原理是通過高能量射線照射殺死腫瘤細胞,或控制腫瘤細胞的生長。放射治療後短期內,腫瘤會有水腫、擴大的可能,因此術後短期內可能需要脫水降顱壓治療。醫學文獻分析結果顯示,數碼導航刀治療聽覺神經瘤的腫瘤控制率為85至100%,聽力保留率為60%,併發症發生率為5.6%。

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症狀要小心!

聽覺神經瘤一旦確診,如腫瘤體積較大又或壓迫到重要神經,病人症狀明顯、影響也較嚴重時,應該在保護聽覺神經及面部神經功能的原則前提下,儘早治療予以徹底根治。對於老年體質較差、腫瘤較小、無腦幹受壓或術後殘餘的患者,可以用保守治療方案定期覆診及檢查,或予以數碼導航刀放射治療來控制腫瘤生長。具體治療方案的制定需要有經驗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全面評估,再結合患者及家屬的意願後決定。

患有耳鳴和聽力下降症狀的中年人千萬不要忽視,一些看似不嚴重的症狀很可能就是聽覺神經瘤的先兆,應該儘早做進一步檢查。聽覺神經瘤如果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將大大提高治療效果,聽覺神經及面部神經的功能保留率亦可大大提升。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33444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