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痛舒緩|中醫調理痛經這樣做!必知3個食療+5大止經痛穴位

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週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除腹痛外,部分女性還可能伴隨著腰痛、乏力、情緒不穩等症狀。
351次閱讀
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週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除腹痛外,部分女性還可能伴隨著腰痛、乏力、情緒不穩等症狀。
現代醫學把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前者又稱功能性痛經,指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後者多繼發於生殖器官某些器質性病變,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慢性盆腔炎等。
根據中醫理論,痛經的成因複雜,與個體的體質、情緒和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關。接下來本文將探討中醫對痛經的理解,並提出一些建議方法。
1. 腎氣虧損
先天腎氣不足,或房勞多產,或久病虛損,傷及腎氣,腎虛則精虧血少,沖任不足,經行血泄,胞脈愈虛,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常用藥材包括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天、山藥和阿膠等。
2. 氣血虛弱
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氣虛血少,經行血泄,沖任氣血更虛,胞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常用藥材包括黃芪、白芍、桂枝、生薑和大棗等。
3. 氣滯血瘀
素性抑鬱,或忿怒傷肝,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或經期產後,餘血內留,蓄而成瘀,瘀滯沖任,血行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常用藥材包括當歸、川芎、赤芍、烏藥、香附和延胡索等。
4. 寒凝血瘀
經期產後,感受寒邪,或過食寒涼生冷,寒客沖任,與血搏結,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常用藥材包括吳茱萸、當歸、川芎、白芍和桂枝等。
5. 濕熱蘊結
素有濕熱內蘊,或經期產後,感受濕熱之邪,與血搏結,稽留于沖任、胞宮,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常用藥材包括牡丹皮、黃連、生地、紅花、桃仁、莪術和香附等。
月經期間腹痛:
紅糖薑茶
材料:生薑2至3片、紅糖適量及清水適量。
功效:溫中散寒,舒緩經痛。
做法:將生薑放入鍋內,加入清水,沸後加入適量紅糖調味,即可飲用。
月經後腹痛:
桑寄生烏雞湯
材料:桑寄生15克、蓮子15克、紅棗5至6粒、生薑3片、烏雞半隻及清水適量。
功效:調補肝腎,養氣益血。
做法:烏雞洗淨斬件汆水後與其它材料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後轉小火煲1小時,加入調味即可食用。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想認識更多中醫資訊?請向社康註冊中醫師查詢或瀏覽中醫服務網頁:按此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中醫專科中心
註冊中醫師 凌雅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