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子女有自殘傾向怎麼辦?醫生分享如何停止及避免自殘方法

子女有自殘傾向怎麼辦?醫生分享如何停止及避免自殘方法

謝結儀
精神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3-07-17

最近收到家長查詢,表示發現自己的小朋友有傷害自己的行為,身上亦因此留下不同大大小小的傷疤,家長不知該如何處理而尋求幫助。香港救助兒童會於2019年和2020年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有42%受訪學生表示長時間有時或經常感到不開心及失落,每5個學生有3個擔心他們認識的人會自殘。

究竟有哪些原因導致小朋友會有此類傾向,作為家長或監護人又可以怎樣做呢?

自殘原因|家庭方面問題

Andy是一位初中生,父母親均是繁忙的專業人士,父母亦因此對他的學業表現要求非常嚴格,Andy要維持名列前茅的成績才能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漸漸地Andy的壓力過大,開始出現自殘傾向,大腿上留下了一個個撕劃過的傷疤。

自殘原因|自我的期望

小芳是一位高中生,近一年在準備文憑試的過程中倍覺壓力,加上和同學之間的競爭,她自感表現未如理想,亦開始出現一些自殘的行為以紓解壓力。

為什麼有人會作出故意傷害自己的行為? 一些比較常見的原因包括:

  • 使用錯誤的方式以應對情緒困擾及壓力
  • 作為向外界發放求救的訊息
  • 通過傷害行為試圖讓自己處於掌控者的角色
  • 懲罰自己
  • 緩解難以承受的緊張情緒

中醫眼中的「性上癮」?治療及預防方法大公開!

除了以上原因,當下以及過往不好的經歷都可能會導致人們產生自殘的想法甚至行為。這些經歷通常包括很多事情的日積月纍,例如:

  • 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或受欺負
  • 學業或工作上的壓力
  • 家庭爭吵或父母關係問題
  • 難以面對的焦慮或抑鬱
  • 過往曾經歷創傷,例如被虐待或受性侵
由於這些事情對人本身的創傷都可能形成心理健康問題,因而導致衝動行為或難以控制情緒等的表現。

應該如何避免有自己有自殘的行為?

在面對極大壓力或經歷困難的時刻,可以嘗試不同的方法去分散注意力,避免有自殘的想法及傾向。我們可以嘗試將自己的想法跟身邊的朋友、家人、社工或專業醫護人士分享。每個人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方法去正面處理導致自殘傾向的情緒,例如可以在感到焦慮或傷心的時侯用一個安全的方式釋放及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有可能產生自殘行為之前,先讓自己停下來等一等,作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如出外散步、聆聽輕鬆的音樂、或是進行一些自己感興趣又安全的活動,讓自殘的想法隨著時間消失。你亦可以在感覺焦慮不安的時侯,調整自己的呼吸以放鬆自己。在自殘甚至自殺的想法一直冒起,記得即時向專業人士求助,按照所訂下的計劃去逐步進行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治療。

除了教導子女以上的方法,家長和學校也應該合作關注子女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了解家庭情況,聆聽他們的感受以及引領他們作出安全的減壓訓練。家長亦可以多與學校和老師溝通,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提供適當的心理輔導、情緒支援以及教學上的支持,以幫助學生減輕壓力。 處理子女的自殘傾向需要醫療團隊,家長、學校和社工的共同努力。通過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建立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提供適當的心理治療和輔導等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建立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12816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