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白蝕症患者平均2.4年確診|患者病情不被理解 易引發焦慮抑鬱|嶄新療法助患者紓緩身心負擔

白蝕症患者平均2.4年確診|患者病情不被理解 易引發焦慮抑鬱|嶄新療法助患者紓緩身心負擔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5-04-07

白蝕症患者平均2.4年確診|患者病情不被理解 易引發焦慮抑鬱|嶄新療法助患者紓緩身心負擔

白蝕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影響本港約1%人口,估計香港至少有約7萬名患者。研究指出,患者平均需要2.4年才確診,惟此症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專科醫生分享,今年香港更引入嶄新的治療藥物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故建議患者應及早諮詢醫生意見尋求幫助。

白蝕症

白蝕症患者誤以為無藥可醫

白蝕症主要成因是由於身體的免疫系統錯誤攻擊黑色素細胞,導致身體出現白斑。有國際的研究發現,平均需要2.4年才確診,因而延誤治療。有約57%患者以為白蝕症無法治療,44.6%的患者更決定放棄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另亦有研究顯示,白蝕症病人患抑鬱症的機率為一般人的5倍。

精神科專科李靖國醫生表示:「近年曾接觸了不少因白蝕症引發情緒困擾的患者。由於白蝕症發病的年齡多見於10至30歲之間,這對於年輕患者,尤其是女性來說,影響尤為深遠。她們正處於最在意自己外表的年齡,且很多時候病情是突然發作。由於難以確診及過往醫學界未出現有效治療,令患者飽受煎熬,因而出現焦慮和抑鬱的症狀。」

李醫生續指:「事實上,身邊人未必能理解病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是白蝕症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鬱症的原因之一,甚至可能因此而產生輕生的念頭。」他指出,壓力可能會觸發或加重白蝕症的病情,如果不正視問題,患者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導致皮膚和情緒問題持續惡化。」

眼睛乾

白蝕症治療新方案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指出,白蝕症雖然無法完全被根治 ,但仍有不少治療方法可協助改善病情。過去白蝕症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紫外線光學治療、外塗類固醇類藥物及口服類固醇等。此外,本港近年亦新引進的治療方案。「外塗JAK 抑製劑-蘆可替尼乳膏透過阻截自體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黑色素細胞,從而讓黑色素細胞重新活躍,讓患者白斑位置可逐漸轉回正常膚色。」

白蝕症真實個案分享:患者面對多重挑戰

30多歲的白蝕症患者K小姐(化名)最初被診斷為濕疹,經過一段時間才正式確診。隨著皮膚上小白點擴展至半隻手臂,出現白斑,患者開始出現嚴重的焦慮症狀。她曾嘗試不同的治療方法都未如理想,K小姐開始每天躲在洗手間內焦慮地檢查全身皮膚,害怕再有新的白斑出現。

焦慮的情緒使K小姐開始出現失眠問題,無法專心工作,令她的家人十分擔心。於是向精神科專科醫生求助,獲得抗抑鬱和抗焦慮藥物以緩解情緒問題外,亦同時接受新引入的外塗JAK 抑製劑-蘆可替尼乳膏治療。經過皮膚和精神方面的雙管齊下治療後,K小姐的白蝕症和情緒問題得以大大改善,家人可放下心頭大石。

32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