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每3秒便有1人確診認知障礙症,情況甚為普遍。近日「光纖之父」高錕教授離世,令社會再度關注阿爾茲海默氏症:患者會出現「腦細」現象,即大腦中的皮質區及海馬體會逐漸萎縮,影響認知、記憶等,情緒會變得不穩定,最終只能長期臥床,為家人及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按「>」轉下頁
部份認知障礙患者僅50多歲
在香港,60 歲或以上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估計將增幅逾三倍,由2009年的10萬名,上升至2039年的33萬名。[1]
老人科專科醫生葉衛民引述老人科綜合專科門診數據指:「約三成門診長者(任何疾病)出現不同程度腦退化的病徵,惟當中不足一半願意接受評估,即使評估後,發現有早期的腦退化情況,大部份患者及家屬因怕被標籤,超過一半人會以不同藉口拒絕承認或正視問題,亦不願意接受治療。」
當中有部份患者確診時僅50多歲,而三至四成的患者年齡為70歲以下,最年輕的個案僅得49歲,令生活質素大受影響。
[1] Dementia Community Support Scheme. Hospital Authority. Retrieved from the website: https://www.ha.org.hk/haho/ho/cad_bnc/KP304.pdf
按「>」轉下頁
為何「腦細」是病?
阿爾茲海默氏症會令腦神經元受損,導致「腦細」(腦部顯著萎縮),影響腦功能。
海馬體是首個受影響的部位,因此記憶和空間定位功能會先出現症狀;同時,皮質區亦會出現萎縮,以致思想區、組織區、記憶區域受破壞。[2]
認知障礙症的早期警號:
只需2年 已演變為中晚期認知障礙症
葉醫生提醒,畏疾忌醫有機會令病情急劇惡化,短短兩年已經可以從早期腦退化發展演變成中晚期的認知障礙症。
現時「腦細」仍未有根治或逆轉方法,老人科醫生建議,患者應及早開始「非藥物認知障礙治療金三角」:即醫學營養、腦部激活治療配合認知訓練,幫助延緩「腦細」,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可明顯減慢「腦細」速度,並有助改善患者情緒問題。
按「>」轉下頁
醫學營養延緩「腦細」 衰退情況減45%
目前,醫學界尚未有藥物有效治療「腦細」,所以減慢腦部萎縮是治療的關鍵。愈早介入治療,效果便愈理想。
2017年刊登於權威醫學期刊《刺針(腦神經科)》的研究結果顯示,每日服用特定醫學營養24個月後,患者於臨床認知障礙症評定量表CDR-SB(包括:管理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如處理家庭突發事件)的衰退情況比對照組減少45%,患者腦部海馬體的萎縮減少了26%,反映特定醫學營養有效延緩「腦細」,並改善患者的情緒及抑鬱症狀。[3]
[3] Soininen H, et al. 24-month intervention with a specific multinutrient in people with prodromal Alzheimer's disease (LipiDiDiet):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Neurology. 2017;16(12):965-975.
按「>」轉下頁
配合腦部激活治療改善病情
葉醫生表示,補充特定醫學營養的同時,配合腦部激活療程(腦磁激療法rTMS)能有助改善病情。透過放在頭部的電磁線圈,幫助產生微弱電波,能刺激腦細胞活動及改善訊息傳遞,有助增加血清素及腦部血液流量,有機會改善情緒及抑鬱情況。
研究亦顯示,此療程或能提高早期和中期患者的認知能力,認知評估測試如MMSE、IADL、GDS的分數亦有機會得以改善。
按「>」轉下頁
訓練助提升認知能力
綜合研究顯示,認知訓練及體能運動能幫助提升認知障礙患者或高危人士的認知能力。[4]
藝術療法穩定情緒
葉醫生提醒,適當的認知訓練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利用不同的活動來訓練患者的配對、記憶、分類、計算、導向等認知能力,並配合藝術療法,以畫畫和音樂等啟發患者的思考,有助穩定情緒。
Text_Zo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