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正視情緒健康|長新冠會影響情緒?醫生拆解身心症vs抑鬱症vs焦慮症

正視情緒健康|長新冠會影響情緒?醫生拆解身心症vs抑鬱症vs焦慮症

編輯部
編輯: 編輯部
日期: 2023-08-29

正視情緒健康|長新冠會影響情緒?醫生拆解身心症vs抑鬱症vs焦慮症

精神科一直給人感覺很神秘!仍然會有人覺得精神科病房或醫院是令人害怕的地方;認為精神病患者總是表現極端失控。其實這都是因為人對精神健康認識不足及誤解所致,也有由於某些傳媒報導電影所造成的既定印象。外界對精神科醫院的環境、病人、甚至醫生的工作都不太正面。在香港,仍然有不少人害怕自己情緒有問題,覺得情緒有問題就代表「黐線」、「軟弱」、「睇唔開」,所以即使出現精神或情緒問題,也不願或不敢跟身邊人傾訴,甚至覺得進行心理輔導,或看精神科醫生好大陣仗而卻步。其實情緒問題不可怕,現在就一起來正視情緒健康!

正視情緒健康|市民如何分辨抑鬱症、焦慮症及身心症呢?

精神科專科陳君訥醫生:抑鬱症的主要病徵是情緒低落;焦慮症的主要病徵則是覺得過份驚慌,緊張,焦慮。有部分病人同時會出現兩種抑鬱及焦慮病徵。

抑鬱症病徵:情緒低落,沒精打采,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勁,失去興趣,很「頹」。睡眠,胃口出現問題, 對自己,將來充滿負面,悲觀的想法。嚴重者更有自殺的念頭。專注力及記性下降,神不守舍等等

焦慮症病徵:過份地、持續地覺得擔心、焦慮,緊張,通常都無緣無故地,不成比例覺得驚同緊張。身體亦會出現出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繃緊,手謄腳震;胃口和睡眠不佳等病徵

身心症:病人經常感覺身體有不同程度的不適與病徵(例如不同部位的痛症,各種腸胃不適,泌尿系統的不適,神經系統的不適如頭暈、耳鳴、麻痺無力,甚至是抽搐)但找得到、觀察得到的生理因素並不能完全解釋其產生的原因或其嚴重性。

身心症的病人會不成比例的被病徵所困擾,甚至整副心思均被病徵、疾病佔據著,正常生活、情緒,行為均受到很大的影響。由於患者很受病徵的困擾,他們會不斷看醫生,並作不同的檢查及治癒,有些時候,過多的檢查及治癒會帶來副作用,更多的不適,及更多的困擾,因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正視情緒健康|甚麼人較易患上情緒病?

陳醫生:情緒病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與環境壓力相互影響而引起的腦細胞功能障礙。失靈的就是負責調節情緒的腦部細胞。

腦細胞失靈可以源於遺傳了有缺損的基因,所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較高。其實,任何的腦部創傷或疾病,例如:創傷性腦部損傷、濫用藥物、酒精、細菌病毒感染(腦炎),腦退化等都可能導致大腦調節情緒區域的損傷,令我們容易出現情緒問題。

另外,長期及過量的壓力會減少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腦細胞不能正常生長及運作,因而引起情緒病心理因素是指我們的性格,性格是面對外在及內在經歷時,慣常會出現的思想、情緒、行為模式。我們與生俱來的脾性、過去的人際關係與經歷均可影響性格的形成。性格會影響我地如何詮釋,看待,同如何應對難關同生活中嘅大少事,因此可以緩解或加重我們承受的壓力,繼而影響體內壓力反應系統的反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長期反覆的壓力會導致體內壓力反應系統出現長期壓力反應,造成腦細胞功能障礙,使我們容易出現情緒疾病。

正視情緒健康|有說長新冠可影響情緒,是真的嗎?

陳醫生:總括不同來說,於這三年疫症期間,精神健康問題的確有上升的趨勢,尤其是由調查對象自己填寫的問卷調查,他們報告的焦慮指數、抑鬱指數較疫情前高,亦有較多的人感覺到孤獨及有睡眠問題。因此有研究推論,抑鬱症,焦慮症的發病率會增加,但實際情況尚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實。畢竟多了焦慮,抑鬱的感覺不等於患上抑鬱症或焦慮症。

其中一個原因是於疫症期間,充滿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與轉變。例如:擔心自己及家人染疫,防疫隔離措施,社交娛樂社會服務的限制,工作經濟的影響等等,大家都摸著石頭過河,面對莫大的壓力,因此影響了情神健康。

認知障礙症10大警告訊號

另外,亦有研究找到了部分染疫後的病人,大約20-30%的病人出現疲倦、焦慮、抑鬱、記憶力下降,專注力下降等等的徵狀,這些病徵可以持繼數星期或數月。至於情緒問題嚴重到被診斷為焦慮症大約有7%,抑鬱症則為4.5%。新冠疫情病情越嚴重的病人,特別是需要入院,出現腦炎,或需要深治治療部護理的病人,較大機會出現情緒記憶力專注力問題。

新冠疫情後出現情緒問題可以是由於生理,心理環境因素。感染時,病毒可從嗅覺神經進入腦部,因而影響腦細胞運作;另外於感染時,我們的免疫系統會釋出不同細胞因子去消滅病毒,但過程中亦會可能會引起腦細胞功能障礙。

至於心理環境因素,染疫後擔心出現重症與死亡,擔心及內咎令家人染病,隔離時的難受與不便,對工作生計的影響等等,都能增加不少壓力,從而增加患上情緒病的機會。尤其是,於疫情前,本身已承受了不少工作、家庭、生活壓力,精神健康已不是太理想(suboptimal 即所謂亞健康情況),這場疫症,無論染疫與否,都可以是壓倒駱駝最後的一根稻草,演生成情緒病。

正視情緒健康|甚麼年紀人士出現情緒問題較多?

陳醫生:女性於疫情後較多出現情緒問題,本身有長期病的亦有較大機會。

有某些研究指出,相對於幼童,年紀較成熟的成年人,對青少年及年紀較輕的成年人影響較大。因為於這個年紀,與外界聯繫及互動對心智行為發展甚為重要,因此新冠疫情的社會轉變對他們有較大的影響。

正視情緒健康|若察覺情緒出問題,該怎樣處理?

陳醫生:有抑鬱焦慮的症狀徵狀並不等同有情緒病,畢竟唔開心,擔心是人之常情。

首先要留意病徵是否持續幾星期以上,並且是否影響日常生活,如無法如常上學、學習或無正常社交關係。這個情況下,就要搵專業人士幫手。

如未到這程度,就學習如何去培養我們的精神健康。

要守護精神健康,可做以下幾點:

#1 學習正向思維

人於遇上大小事時,思想謬誤(cognitive bias)不其然會自動浮現,如非黑即白的極端思想模式,災難化思想,以偏概全,過份武斷,選擇性留意負面訊息等等。思想謬誤可以源於童年及過往經歷,可以是從身邊的人習染回來,亦可以是源於人的天性。思想謬誤令我們有偏執,不能客觀地看待,處理事情。這樣自然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情緒。因此意會自己的思想謬誤,並試試已另一角度詮釋事情,可以令我們更彈性,全面,客觀去面對人生十常八九的不如意。例如,人一般會抗拒、排擠甚至災難化一些負面、失敗、逆境的狀況,認定是壞事,若將之視為學習、體驗人生的機會,用正面態度面對,過後會發覺自己的人生因為這些歷練而變得更成熟和完整。

#2 多做正面行為

安排時間定時作息及運動。固定的運動,於生理上能幫助調節腦傳遞物質以維持精神健康。運動時訂出目標,完成後亦會產生成功感及正面情緒。安排固定時間參與社交閒娛活動是生活上遇上不如意及情緒不好時很有效的緩衝區。

#3 學習與負面情緒共存

接納及善用所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是大腦給我們的訊號,若好好聆聽它,它會引導我們更能認消自己的需要與方向。負面情緒是需要時間去消化的,因此不用著急令它們立即消失。嘗試學習如何處之泰然去面對,繼續如常生活,提醒自己不要放大與集中悲情的感覺。多留意及欣賞身邊好的人和事丶安排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丶找尋親友傾訴、定期的靜觀訓練都能幫助我們較容易過渡負面的情緒。

#4 花時間栽培有質素的人際關係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追蹤了 700多人發現,擁有緊密和正面的人際關係,與快樂有很大關連,所以要用時間經營緊密關係,增強及擴大朋友圈子。

#5 過有意義的生活

制定一些可達成的目標,盡力完成。學習新事物或技能、做義工幫助別人,助人同時也助己。

正視情緒健康|認識情緒病常見治療方法

陳醫生:情緒病是由生理、心理、壓力因素交織而成,所以治療都需要針對這三大方面的因素。

生理因素方面,藥物能幫助我地增加腦神經傳遞物質的傳遞與運作,改善腦細胞的功能及幫助改善癥狀。

而心理因素方面,輔導,心理治療能幫助我們梳理及消化情緒,亦能幫助我們學習更健康、彈性、客觀的思維與行為反應,以應對生活中的大少事。一些過往經歷或童年帶來的創傷、傷口亦可通過心理治療來撫平。

至於環境因素方面,我地要學習更好應對壓力及解決能力的方法,亦需學習如何與負面情緒共存的方法,如身心放鬆練習(如漸進式肌肉鬆弛練習)及靜觀訓練。

(內容由精神科專科陳君訥醫生提供)

3175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