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65歲男前胸壁持續痛楚求診 始揭患腎癌 且轉移骨骼|醫生拆解晚期腎癌治療新趨勢

65歲男前胸壁持續痛楚求診 始揭患腎癌 且轉移骨骼|醫生拆解晚期腎癌治療新趨勢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5-04-10

65歲男前胸壁持續痛楚求診 始揭患腎癌 且出現轉移至骨骼|醫生拆解晚期腎癌治療新趨勢助提升存活率

腎癌早期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在確診時已屆晚期,而腎癌和其他泌尿器官相關的癌症在過去十年間,整體個案數字有緩緩上升之勢。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腎癌的治療對策,其中一項大型臨床研究顯示,將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聯合使用,可顯著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且副作用風險低,有望成為治療晚期腎細胞癌的新標準。

65歲男前胸壁持續痛楚求診 始揭患腎癌 且出現轉移至骨骼|醫生拆解晚期腎癌治療新趨勢助提升存活率

晚期腎癌5年存活率不足兩成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鄺維基醫生表示,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字,腎癌和其他泌尿器官癌症(不包括膀胱癌)是本港男性的第七大常見癌症。2022年全年共錄得562宗新症,平均每十萬名男性港人當中便有16.8人確診。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偏低,不足兩成,或與大部分人士對腎癌認識不足有關。

腎癌|本港新症數字10年間急增!免疫+標靶治療助延存活期 8旬翁停藥2年無復發

他解釋,腎臟位於人體腹部較深處,受肋骨保護,加上腎癌早期病徵不明顯,部分病徵又較難察覺或與其他疾病相似,導致不少患者在確診時已屆晚期。而且許多高危人士,例如長期在高風險環境工作而經常接觸化學物質、肥胖人士、有腎癌家族病史、患有高血壓或慢性腎衰竭的人士,以至長期吸煙人士,都可能因不了解病徵而錯過及早診治的黃金時機,錯失爭取較佳預後的機會。

合併治療較單標靶治療副作用低

在選擇腎細胞癌的治療方案時,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理事、臨床腫瘤科專科王俊威醫生表示,醫生會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體能狀況、腫瘤的大小、位置和分期,以及IMDC腎細胞癌風險指數等因素,為患者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其中IMDC分數越高代表患者預後越差,需要積極治療。而針對晚期或轉移性腎細胞癌患者,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是主要的藥物治療方案。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方式的作用機制不同,若合併使用,便可透過雙重機制更全面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及殺死癌細胞,從而更有效地控制腫瘤。

王醫生解釋,除了標靶治療(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和免疫治療(如PD-1抑制劑)兩種主要治療外,醫生亦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可能會採用一種或多種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腫瘤消融治療。

研究揭較單標靶治療存活期長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明駿醫生亦引述一個於 2025 年公佈的最新研究數據指,使用標靶合併免疫治療的患者存活期中位數,較只接受單標靶治療的患者最可長達11個月。該研究同時發現,接受合併治療的患者,其無惡化存活期的中位數也比單一標靶治療患者延長了一倍(超過8個月)。這一發現適用於各IMDC風險級別的晚期腎細胞癌患者。

65歲男前胸壁持續痛楚求診 始揭患腎癌 且出現轉移至骨骼|醫生拆解晚期腎癌治療新趨勢助提升存活率

腎癌真實個案分享:標靶合併免疫治療

一位65歲腎癌男患者本身患有「三高」,在2024年10月,因前胸壁持續出現痛楚數個月而到醫療機構求診,而當時並沒有出現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發燒、及其他與泌尿系統相關的症狀。醫生為他分別進行了胸部磁力共振掃描及正電子掃描檢查,結果發現患者右邊腎臟出現腫瘤,且癌細胞亦已經廣泛轉移至骨骼,惟可幸的是,並未有出現病理性骨折或脊椎壓迫性骨折等情況。

患者最終被診斷患有透明細胞腎細胞癌(IMDC 風險級別:中度風險),其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癌細胞的PD-L1表達為陰性。患者於同年12月開始接受標靶合併免疫治療,經過首次合併治療後,骨痛情況隨即得到舒緩。至今年3月,他已經接受了6次標靶合併免疫治療,癌症至今仍未有惡化跡象,現時仍需要持續接受治療。

Text:Fion

337次閱讀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