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認識X光、CT、MRI、PET四種醫學掃描技術

認識X光、CT、MRI、PET四種醫學掃描技術

Kelvin Cheng
編輯: Kelvin Cheng
日期: 2020-05-11

每當進行身體檢查,總是離不開一些利用放射技術的掃描,最常聽到的相信是X光、CT、MRI還有PET這四種掃描,不過你對它們認識又有多深呢?當中是運用了怎樣的技術,又會甚於甚麼原因而選用某一種掃描呢?接下來一同來了解一下吧!

X光(X-Ray)

X光是一種電磁幅射,正式被定義及命名可追溯至1895年,由德國科學家Wilhelm Conrad Röntgen所發表。研究發表後數月,X光就開始被應用於醫學用途,用於拍攝人體內部結構,最常用於拍攝骨骼及軟組織,以觀察是否出現病變或異常狀態。

X光拍攝原理是利用X光無法穿透硬度較高如骨骼的組織,在底片上就會留下白色的影像,從而可觀察人體內結構情況。而隨著科技發展,X光檢查的應用甚廣,除了骨骼外,X光檢查亦可肺部(胸腔X光檢查)、腸道(腹腔X光檢查)的健康情況。而且X光檢查過程較簡單快捷,因而很多時都被用作初步檢查的工具。

然而,X光亦屬於致電離幅射,簡單而言就是能量高,而對人體具有一定的破壞性,最常聽到就是會致癌,高劑量的X光確實具有致癌風險。不過也無須過分擔心,用於醫學檢查的X光劑量是相當低,一般而言檢查過後人體都能自動分解不會殘留體內,而正常情況下亦不會連續多次進行X光檢查,因此X光檢查的壞處低得幾乎可以忽略。

CT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與X光檢查其實算是兩兄弟,因為CT也是用到X光來對人體進行拍攝,分別在於CT是利用電腦技術,多角度拍攝人體不同深淺的橫切面,再重組成立體的效果。醫生就能逐層檢查器官情況,更仔細的找出可能存在的病灶或異常。

另外,CT的用途亦較普通X光檢查廣泛,如顱內出血、心臟、肺門淋巴腺、闌尾炎,胰臟炎等的病情,亦是有賴三維影像的技術,都可以透過CT反映出來。至於影像會分作多少斷層,或稱為多少「切」,就視乎情況而定,現時一般都會用到64、128、256切等。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切」數越多,所承受的輻射會否越多呢?

CT與X光檢查相比,X光劑量的確會較多,病人所承受的輻射量亦會因機器而有所不同,不過就與「切」無關,而是與「排」數有關。「排」其實是指影像偵檢器,「排」數越多,可拍攝的身體範圍就越大,這意味著檢查過程可能更快完成,檢查時間越短,代表病人曝露於輻射之下的時間亦較短,所承受的輻射量就較少。除了輻射外,CT還有另一種健康考量,那就是病人需要注射顯影劑,有機會會導致病人腎臟受損,雖然危險性是相當低,但假如是本身患有腎病的病人就需留意一下。

PET 正電子電腦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Scan)

PET與上述三種檢查工具更不同,PET是一種核子醫學技術,病人需被注射一些具放射性的顯影劑,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在衰變過程中放射的正電子,以及其與「目標物」發生的一連串化學反應,再以機器分析成像。

上段使用了「目標物」一詞,那是因為PET通常應用於腫瘤檢查上,事實上,病人檢查前所注射的顯影劑是具有追蹤性,能夠自動追蹤並積聚於癌細胞之處,然後發出信息,讓掃描儀器能夠檢測出來,將癌細胞的分佈、數量等情況成像。

說到危險性,難免令人擔心PET會否對人體造成損害,畢竟用到了放射性物質。不過其實PET Scan是很安全的檢查工具,檢查用到的放射性物質劑量相當低,事實上日常環境的輻射量比PET用到的更多。即使真的出現不良反應,也只是輕微的噁心、紅疹等,並不會致命。順帶一提,現時臨床多用到的其實是結合PET與CT的器材,一般喚作PET-CT,是結合了兩種檢查方式的優勢,提高檢查的準確率。

資料來源:Mayo Clinic1234

Text: Kelvin

醫學掃描技術應用於多種身體檢查計劃,例如癌症檢測肺炎檢查等,有助醫生掌握病人身體狀況,提供適切的治療。更多體檢計劃詳情,即上健康生活易了解更多!


7998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