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懷孕育兒 >  大人細路一額汗

大人細路一額汗

May Chan
編輯: May Chan
日期: 2011-03-29

近期電視廣告中的經典一幕:BB有便便!等我share出去先!爸爸媽媽總是對BB的一舉一動格外緊張,無論是BB便便抑或是小朋友發燒,雖然是常見的事,但總會不惜一切尋求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中國傳統智慧建議用棉被包裹身體,「焗一身汗」,便會無藥而癒云云。從物理學角度看,出汗產生水份,而水份在燙熱的皮膚表面蒸發,達到散熱功能,焗一身汗似乎言之成理。需知道,人體內的溫度計十分精確。當體溫高於正常的攝氏37度才會啟動出汗機制,好等水份蒸發時能帶走熱量,幫助體溫回復正常。

但如果小朋友已在發燒,溫度高至39度而尚未出汗,顯示身體的溫度計未能發揮正常功能。這個時候蓋棉被只會令體溫繼續上升,到身體感到更熱而出汗時,體溫不知不覺間可能已上升至40或41度。我對這現象倒有點擔心。

揪出源頭

發燒祇是病徵,並非病源。每有發燒病徵,都意味著當中某病毒或細菌(即病源)正在和身體搏鬥。理論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是病源,而體溫祇不過是一個表徵現象。由於大部份呈發燒現象的疾病都能倚靠健全的免疫系統去應付,毋須處方抗生素等藥物,不知不覺間,減低體溫成了治病的主要手段,這樣看來,以水份蒸發達致散熱目的其實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既經濟又沒有副作用。

暖濕毛巾 vs 暖水淋浴

不過,與其靠棉被焗汗,不如選擇用和暖濕毛巾抹身更安全有效。以暖水淋浴是另一方法,同樣地透過皮膚表面水份蒸發幫助散熱,只是淋浴總不能不停重複太多次。有些現代父母用火酒替兒童抹身,由於火酒沸點低,容易蒸發,似乎更易奏效。但是不可不知,火酒容易刺激皮膚,且不能無約束地全身拭抹。蒸發水份的皮膚面積小,散熱的效率自然不高。

退燒藥不治本

藥物是另一類退燒工具。坊間的退燒藥包裝林林總總,成份其實大致相同。顧明思義,退燒藥可以直接降低體溫。一般退燒藥的效力只維持幾個小時,「藥氣」過後體溫會再上升,直至病源被身體的免疫系統制服為止。

常聽聞:「某某醫生醫術很高,吃了他的藥好快退燒!」。不大可能罷,「行運醫生醫病尾」的成數較高!香港人性急,到第一個醫生診所求診時,身體正在和病毒作戰,無論如何都未能退燒。訪尋第二或三個醫生時,身體開始恢復,體溫下降而退燒,看似同時發揮作用……就這樣,導致民眾輕易標簽部份醫生為名醫,另一部份則被標簽作庸醫。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傳染病學講座教授李瑞山教授

1196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