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周圍性面癱 | 48歲主婦睡醒突然口眼歪斜 中醫3周針灸治療配合中藥症狀明顯改善

周圍性面癱 | 48歲主婦睡醒突然口眼歪斜 中醫3周針灸治療配合中藥症狀明顯改善

方樹堅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4-11-20

面癱-周圍性面癱-中風-分別-症狀-治療-中醫-針灸-方樹堅醫師

周圍性面癱是指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口、眼向一側歪斜的一種病症。中醫稱為「口眼歪斜」,現代醫學稱為面神經麻痹,好發於春秋兩季。診所最近有一名48歲的面癱患者,早上睡醒突然發現右面口眼歪斜,在3周針灸配合中藥治療下重拾笑容、顯著改善症狀。

周圍性面癱病例

48歲的陸女士在9月一個早上睡卧醒來時突然感覺右邊面部僵硬不能動、肌肉無力感,刷牙洗面不能作蹙額、皺眉、露齒、臌腮等動作,而且說話漏風,進食時食物更滯留於右側的齒頰間隙內。陸女士為此甚為煩惱,2天後在親友介紹下求診本中醫診所。

周圍性面癱成因、發病機理

經過方樹堅醫師檢查,發現陸女士右側鼻唇溝較淺,眼瞼不能完整閉合,額頭未見皺紋,而且說話臌腮皆漏風,口角、眼角流涎流淚。方醫師仔細詢問病情,了解陸女士平常喜歡在家中吹風扇,食飯、看電視,就連睡覺也習慣放一把風扇在右邊吹著。方醫師診斷陸女士為「周圍性面癱」,向她解釋發病原因為局部營衛不和,加上感受風寒,氣血痹阻,經脈失養而發病。

面癱-周圍性面癱-中風-分別-症狀-治療-中醫-針灸-方樹堅醫師

周圍性面癱治療

治療上,方醫師主要以局部結合遠端取穴方法針灸,選取陽白、攢竹、迎香、合谷、太沖、足三里等穴位進行針刺,配合中藥內治以去風通絡、調暢氣機治療。經1周針灸治療後陸女士右臉頰僵硬感減少,右側額頭出現皺紋,進食滯留減少;3周共6次治療後面癱症狀已明顯改善,眼已能閉合,法令紋復見,更可擠出全面笑容了。此後,方醫師亦囑咐陸女士需暫停直吹風扇,面部必需保暖,外出時可戴太陽眼鏡或口罩,以免再受風寒;而且需要保持充足睡眠,增強體質,面癱才能完全康復。

周圍性面癱有別於中風

傳統中醫學認為,面癱是由於中了風邪所致,所以歷代文文獻將其納入「風病」或「中風」,又稱為風口喎、口僻、口眼喎斜。但要留意的是,此病即西醫學中的面神經麻痹,與腦血管意外造成的中風屬兩個不同疾病:周圍性面癱為下運動神經元疾病,表現為眼裂上下的表情肌麻痹,病位較淺,預後一般良好;而中風後的面肌麻木症狀為上運動神經元疾病,僅限於眼裂以下表情肌麻痹,並多伴有肢體癱瘓,而且病位深入臟腑,有機會致命。臨床上不難分別兩者症狀。

把脈-中醫治療

周圍性面癱 | 中醫證型

中醫治療面癱強調辦證論治,可分為以下3個證型:
  1. 風寒證:見於發病初期,面部有受涼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2. 風熱證:見於發病初期,多繼發於感冒發熱,兼見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氣血不足:恢復期或病程較長的患者,兼見肢體困倦無力,面色淡白,頭暈等症。

中醫治療面癱結合多重方案

中醫治療面癱主要以針灸為主要治療方案,視乎病情再配合中藥內服、拔罐、艾灸等治療。常用穴位包括翳風、攢竹、魚腰、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合谷、太沖、足三里等,1周進行2-3次針灸治療。在發病早期淺刺、輕刺激,風寒可加灸,風熱加刺血療法;發作中後期可加脈衝電流,配合穴位補法;至於體質偏弱患者,可配合中藥內服以加強去風通絡之效。

一般而言,治療本病黃金期為發病後7天內。越早確診及治療此病,效果越好。經治療大多數患者3-4周可明顯改善症狀或完全康復。但面癱持續時間越長,超過2個月以上仍不好轉的預後較差。因此,及早尋求幫助,接受正確治療至為重要。

(圖片為示意圖,非當事人)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