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性取向與性別焦慮症 | 心理學家個案分享:想成為公主的小男孩

性取向與性別焦慮症 | 心理學家個案分享:想成為公主的小男孩

梁重皿
臨床心理學家
日期: 2021-08-13

性取向-性別焦慮症

第一次見日朗,是一個善於表達、活潑開朗的四歲小男生。

奇怪的是,日朗的爸媽滿面愁容,煞有其事地表達非常擔心孩子的性取向及性別認同發展,因而求助於臨床心理學家。

原來,日朗由小到大都喜歡長頭髮的女生,近年尤其迷戀迪士利卡通的長髮公主。他很喜歡看公主的卡通片,亦經常渴望選購有公主圖案的用品及玩具。與此同時,日朗亦曾表達他想留一把長頭髮,就如公主一樣漂亮,就連他的畫作,也是滿滿的公主。

孩子日漸成長,日朗爸媽非常擔心孩子長大會變得娘娘腔,變成同性戀,甚至要求變性。因此,他們決定禁止日朗接觸任何與公主相關事物,令孩子與父母之間為此經常發生衝突。

性取向-性別焦慮症-1

日朗爸爸媽媽的憂慮,恐怕也是不少父母的擔心。究竟,學前孩子偏好玩異性的玩具,真的會影響他們的性取向嗎?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性別偏好是在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性別後才體現出來的。兩、三歲的小孩子,性別意識還沒有出現。他們玩某一類玩具,單純只是喜歡那些玩具。當孩子到了 五、六歲,通常是在家長或朋輩壓力下,孩子會開始感覺到自己的性別角色,因而慢慢投入單性別的活動。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無論孩子小時玩甚麼玩具,都不會影響他的性取向。相反,限制孩子玩甚麼類型的玩具有機會使他們無法培養某種能力,亦局限了他們的成長。其實,每種遊戲都有學習價值,就以「煮飯仔」、洋娃娃為例,這些遊戲可以培養孩子語言發展、社交能力、同理心及情緒管理能力,不論對男孩或女孩的成長都有益處。因此,學前的孩子想玩異性玩具,家長無須阻止,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這不單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亦能促進親子關係,更可以培養孩子不同的能力發展。

隨著孩子日漸成長,自我性別意識愈漸清晰,一般於升上小學後便會減少對這些異性事物的強烈興趣。假若這時候,孩子仍然有偏好選擇異性事物,家長可以嘗試用較靈活、彈性的方法處理。例如,建議兒子粉紅色的衣服在家穿著,去學校可以考慮穿其他不同的顏色配搭,又或者建議兒子選擇一些能與其他男孩子一起玩的玩具等。這並不代表孩子的喜好有問題,只是在社交場合下,這些選擇「不一樣」的孩子可能會被貼上負面標籤,容易成為欺凌的對象。因此,家長需要小心處理,盡量同時兼顧孩子的喜好與在社交場合的影響,並作出適當的取捨及平衡。

也有一些少數情況,長大後的孩子仍然對異性事物顯得非常固執。例如孩子總是渴望成為或假裝自己是另外一個性別,認為自己不是原有的性別,或不接受原有的生理性別及性別特徵等,並因著這個矛盾而感到非常困擾,便有機會有性別焦慮症(Gender Dysphoria) 。如果懷疑孩子有性別焦慮情況,建議尋找專業人士求助。

總結而言,一個人的性取向及性別認同並不會因爲他人的干涉而改變,而父母的不接納往往只會令孩子隱藏真實的自我,更為痛苦。因此,無論孩子的性取向、性別認同為如何,請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同樣的愛他。

5919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