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科學》期刊 | 研究:推翻了同性戀基因存在的科學報告

《科學》期刊 | 研究:推翻了同性戀基因存在的科學報告

連峻
心理學博士
日期: 2020-11-02

這《性人君子》專欄由14年至今,都已6年,見證著一個時期的過渡,今天又是另一個時期的開始。

研究

研究推翻了同性戀基因存在的科學報告

去年,一項關於性行為生物學基礎的大型科學研究結果,史上最大規模的人類性傾向基因研究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研究團隊分析了近50萬人的基因資料,發現並沒有所謂的單一同性戀基因,數以千計的基因變異(genetic variants)和同性性行為有關,但影響極小。研究結果推翻了1993年宣稱 同性戀基因(gay gene)存在的科學報告。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 )方法,嘗試找出與是否有過同性性行為相關的基因變異(genetic variants)點。

同性戀

成長過程、生活模式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個人性傾向

研究人員掃描近50萬人的基因染色體,並詢問受測者是否僅擁有過同性伴侶,或是也曾有異性伴侶。47萬7552人的基因圖譜中,其中2萬6827人表示有同性性行為。

研究發現,人類基因組中有5處基因標記(genetic markers)與同性性行為有顯著相關,皆非位於X、Y性染色體上,而是分散於其他基因組的小型基因之中。研究中只有不到1%的受試者有這樣的基因變異,數據力量不夠。成長過程、生活模式等環境因素,也都會影響個人的性傾向。

人天生就是有不同,硬要以外在力量改變,總是會得不到好結果。如果用權力、規條、藥物試圖改變,只會增加反抗力,當事人只會掩飾得更好,躲在安全的地方,等待適當的時機走出櫃來,取回失去的東西。

1625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