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腫痕癢,就以為自己患有濕疹?其實有可能是患上蟹足腫的警號!
雖然身上有疤痕可能是平常事,但「蟹足腫」對大部分港人來說可能很陌生。近日一項最新公布有關港人對蟹足腫的認知調查,結果發現不少港人對蟹足腫存有誤解,有超過7成受訪港人未聽過蟹足腫,誤以為是皮膚傳染病之一;另有逾6成人誤以為細菌入侵傷口是蟹足腫的成因。
香港蟹足腫協會委託生活易(ESDlife)於2022年10月在香港進行一項「港人對蟹足腫的認知及關注調查」,成功透過網上問卷訪問533名受訪者。調查顯示,逾7成受訪者沒有聽過「蟹足腫」、「瘢痕疙瘩」或「Keloid」。12%受訪港人誤以為蟹足腫是細菌感染及發炎,另有人認為蟹足腫只屬普通疤痕(6%),更有5%人以為是皮膚傳染病的一種。
此外,66%受訪者誤以為細菌入侵傷口是蟹足腫的成因。至於問及受訪者認為哪些人較容易患上「蟹足腫」時,除了正確回答疤痕體質人士外(60%),另有大部分受訪者以為患有濕疹(60%)、經常進食海鮮(28%)及尿酸超標(19%)人士較容易患上蟹足腫,反映有必要加強大眾對蟹足腫的認識。
雖然蟹足腫是良性疾病,卻在日常生活中為患者帶來很多困擾。不論男女,有33%都認為蟹足腫使其「缺乏自信,影響社交」。調查更發現,女患者比男患者更介意蟹足腫對外觀的影響。7成1受訪蟹足腫女患者會因為蟹足腫而「討厭自己外觀,每天煩惱穿甚麼衣服可遮蓋蟹足腫患處」。
同是蟹足腫患者的演員盧鎮業亦分享其過來人經歷。與蟹足腫共處多年,他深明患者的情況。「身上的幾個蟹足腫在心口和手臂位置,但因多年來與蟹足腫共處,某程度上已經習慣,直到入行做演員,才意識到它們真的會為自己及工作帶來不便,例如拍攝需要袒露上身時,疤痕的呈現未必符合角色需要,這令我開始也有治療的想法。」
調查又發現,85%受訪者認為蟹足腫可治療,但卻未能指出正確方法。最多受訪者以為搽藥膏(68%)及口服藥(48%)可治療蟹足腫。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醫生分享醫學界目前有多種治療方法。他指出:「症狀較輕微、患處範圍較小,一般可靠類固醇注射或壓力治療處理;較嚴重的個案則可考慮接受冷凍治療、手術切除附加淺層放射治療(SRT)等。治療過後只要持續觀察,一般可有效控制病情。不少患者延誤治療的主因都源於誤解,例如以為蟹足腫只影響外觀、會自行痊癒,甚至以為蟹足腫『無得醫』、『越醫越差』等。這些誤解往往導致病情惡化,令治療更複雜。」他建議患者尋求有相關經驗的醫生作診斷,盡早對症下藥。
香港蟹足腫協會主席司徒茵鼓勵:「同樣作為蟹足腫患者,我十分明白患者在患病、治療、復發期間遇到的挑戰。經歷過病情反覆,我更意識到只有及時診治和持續觀察,才能大大減低復發風險,而這正是許多患者都漠視的。希望透過這個病人自助組織,可以令大眾更了解蟹足腫,幫助患者積極面對治療。同時希望提醒蟹友們切記不要因身上的傷疤而感到羞愧或自卑,希望向他們帶出正面訊息。」
Text:Fio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