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迷思2: 酒後面紅 =「酒氣」快散不傷身?
體內的醛脫氫酶2 負責代謝乙醇,容易酒後面紅的人,醛脫氫酶2 活躍程度通常較低,令乙醛積聚引致面紅;故飲酒易面紅者,更不應飲酒。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醫生解釋,人體有機制代謝酒精,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會將酒精內的乙醇轉化為致癌物乙醛(acetaldehyde)。乙醛會損壞細胞脫氧核糖核酸(DNA),令細胞發生異變致癌。
研究發現,東亞人的基因令ADH異常活躍,加快將酒精轉為致癌物,通常帶有這種基因的人 ,患胰臟癌的風險較高 。
廖醫生說:「身體原本還有另一種酶,稱為醛脫氫酶 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ALDH2),它將乙醛轉化為無毒物質,可惜 35-45%東亞人(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人)的基因令體內的 ALDH2 存在缺陷,未能將乙醛轉化為無毒物質,令乙醛積存,增加患上食道癌和頭頸癌的風險。」
按「>」轉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