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運動食療 >  關於飲水的3個誤解

關於飲水的3個誤解

Chanel Chan
編輯: Chanel Chan
日期: 2013-08-02

每日要飲8杯水(2,000毫升)是人所共知的健康常識;但近日屈臣氏蒸餾水委託生活易進行一項調查發現,只有兩成港人每日攝取8杯水或以上。註冊營養師潘德翹強調,水除了維持身體各項機能的正常活動外,更可發揮多種功能,包括輸送養份、排走代謝廢物及調節體溫等。

飲水不足,有機會影響身體機能運作、出現脫水、皮膚乾燥和浮腫等情況。尤其在夏季,更應補充足夠水份,維持身體的運作及避免中暑。與此同時,調查發現受訪者對飲水存在不少誤解。

誤解1. 飲水多會浮腫?


超過一半受訪者以為或不肯定飲水太多會出現浮腫,這其實都是大眾的誤解。健康情況下,腎臟會自動調節體內水份,例如把多餘水份隨尿液排出體外。多喝水並不會引起浮腫,相反,喝水不足有可能導致脫水,激發身體盡量在人體組織間積存水份以應付正常運作,反而有可能導致浮腫。

此外,也要留意飲食習慣,都市人喜歡外出用膳,容易攝取過多的鈉質(鹽份),這會引起浮腫;建議養成低鹽飲食習慣,多以新鮮肉類、蔬果入饌,少吃加工肉食和醃製食品。

誤解2. 過濾自來水可徹底消除有害物


調查發現,不少受訪者擔心香港食水的主要來源東江受到污染,並擔憂大廈水箱、水管等缺乏維修,進而影響食水質素。然而,接近八成受訪者卻誤以為只要經過濾及消毒便足以清除水中的有害物;實情卻是這種處理程序未必能夠完全消除或分解水中的重金屬和病原體,即使煮沸後才飲用,仍未足夠。

營養師潘德翹指出,雖然現時香港供應的食水都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訂的「飲用水水質指引」標準,但在輸送的過程中,若然大廈水箱和水管老化、缺乏維修,或使用了受污染貯水容器,水質便有機會受到污染。

最佳的食水處理方案是把自來水過濾後以超過攝氏100度的高溫加熱變成蒸氣,再經特定程序冷卻後成為水點,完成多重過濾、蒸餾及消毒的步驟,水源中所含的雜質及有害物才能被有效地清除。

誤解3. 天然礦泉水與礦物質水無異
香港人飲用樽裝水愈趨普及,然而,近六成受訪者誤以為市面上非常普遍只售數元一樽的礦物質水與貴價的天然礦泉水無異,認為兩者的水源均來自天然的礦泉。

事實上,天然礦泉水和礦物質水的水源截然不同,天然礦泉水來自並未受污染的水源,直接由源頭提取入樽,不經過煮沸,含有一定礦物成份;而礦物質水則並非來自天然礦泉,只是加入了礦物質的飲用水,未必經過嚴格的消毒淨化程序,故此,市民應清楚明辨兩款樽裝水的水源之別。

20137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