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消化系統疾病的症狀都十分相似,患者林先生(上圖)表示當年從出現腸胃症狀求診至證實患上克隆氏症需時一至兩年,當中經歷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檢查及排期輪候,包括驗血、照小腸鏡及大腸鏡等,過程十分煎熬。
中大醫學院首次發現一系列與腸道炎症相關的腸道微生物標誌物,有效區分常見的慢性腸道疾病,並利用ddPCR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發明了全球首套非入侵性炎症性腸病診斷工具,整體的靈敏度及特異度接近九成,可望減輕大腸鏡診斷服務的壓力。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生鄭佳瑩博士表示:「我們發現炎症性腸病患者的腸道中出現較多會產生毒素的細菌基因,例如黏附侵襲性大腸桿菌及奇異變型桿菌,同時亦缺少多種具抗炎功能的菌種。」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張靖婉教授表示:「我們以兩組微生物標誌物為基礎,利用機器學習開發了一套炎症性腸病檢測模型,證實其在識別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的ROC曲線下面積(AUC)可高達0.94。」
有關研究結果最近於頂尖國際期刊《自然醫學》發表。這項嶄新的非入侵性診斷工具能夠可靠地分辨出腸易激綜合症及炎症性腸病,團隊預期相關檢測技術可於2027年在香港作臨床應用。
Text:Fio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