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胃腸道間質瘤=癌症? | 50歲港男胃氣脹、食慾大減揭患消化道的罕見腫瘤 標靶藥延存活期

胃腸道間質瘤=癌症? | 50歲港男胃氣脹、食慾大減揭患消化道的罕見腫瘤 標靶藥延存活期

CancerCare.hk
癌症及生活健康資訊平台
日期: 2024-07-05

胃腸道間質瘤-癌症-症狀-診斷-治療-cancercare-hk

從事金融行業的王先生一向注重健康,每數年都會例行體檢,以往健康狀況不錯。去年剛剛踏入50歲的他,卻經常感覺胃氣脹、飽飽滯滯和食慾大減。他於是諮詢醫生,隨即預約進行腸胃鏡檢查。

醫生發現王先生胃部隱蔽處疑似有腫瘤,再經詳細檢查後,證實是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王先生慌張地問醫生:「GIST是癌症嗎?需要治療嗎?」

原來,不止腸胃瘜肉會有癌變風險,還要提防一種生長於消化道的罕見腫瘤 —— GIST。此病症佔所有胃腸道癌症的 1%,在香港每年約有100宗新症,患者多為50歲以上人士。與胃癌、腸癌生長於消化道表皮黏膜不同,GIST藏於肌肉層,可出現在消化道任何位置,最常見於胃部,其次是小腸。由於GIST有機會出現轉移,一般視之為惡性腫瘤。

胃腸道間質瘤-癌症-症狀-診斷-治療-cancercare-hk

患上胃腸道間質瘤初期未必有明顯病徵

大多數GIST患者只有一粒腫瘤;若多處併發,則有機會與家族病史有關。由於GIST多由胃壁或小腸壁的肌肉層內發展,往往會向胃腸道外的腹腔空間生長,若其體積少於2cm,未必有明顯病徵,很多時因其他需要進行胃內窺鏡或電腦掃描時才發現。當腫瘤體積大於5cm,則可能對其他器官造成擠壓、阻塞,令胃脹、飽滯感、腸道阻塞、肚痛等症狀顯現。

若GIST侵蝕胃腸道壁,可引致消化道出血:輕微出血未必能以肉眼觀察,但久而久之可令患者貧血,嚴重甚至引發吐血、大便帶血及消化道潰瘍穿孔等緊急情況,必須馬上就醫。

照腸鏡-腸內視鏡檢查-照腸鏡邊間好-檢查中心費用-claim保險-政府政府大腸鏡檢查資助-免費檢查-大腸癌-大腸瘜肉-息肉

診斷胃腸道間質瘤

一般而言,經胃內窺鏡大腸鏡檢查後,醫生如發現患者存在腫瘤或其他不尋常變異,會同時抽取組織進行活檢細胞化驗。有需要會安排內視鏡超聲波、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檢測腫瘤位置、大小和期數。

GIST沿用TNM分期系統(Tumor-Node-Metastasis staging)(即腫瘤大小、淋巴轉移、遠端擴散),再加上所在位置、腫瘤細胞分裂速率等因素分為4期。相較長於小腸、食道等其他位置的GIST,長於胃部或大網膜部位的擴散機會相對較小,有較良好展望,但確切病情仍要結合腫瘤大小的情況而作判斷。

治療方法因腫瘤性質而定

若腫瘤少於2cm,細胞分裂指數較低,周邊形態沒有異常,長期不惡化率可以達到100%,一般建議定期接受內視鏡超聲波或其他造影檢查以觀察病情。

由於王先生的腫瘤大於2cm,細胞分裂指數較高,醫生在評估腫瘤位置和切除風險後,建議王先生在未擴散前以手術切除。大部分生長於胃部的GIST,可利用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及部分胃部組織;若腫瘤太大,則需以標靶藥物縮小腫瘤,增加手術的成功率。

胃腸道間質瘤八成個案因基因突變造成

王先生無奈說:「我平時飲食都很小心,也經常做運動,想不到會有腫瘤!」雖然目前仍未了解GIST的確切成因,但與日常飲食、生活習慣及情緒等大致無關,約八成GIST個案皆由人體基因突變造成,主要為PDGFR-a 及KIT蛋白質變異。現時針對這兩種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已發展至第4代,可同時針對兩種基因突變,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且副作用較以往的標靶藥物輕微。幸好王先生了解到身體檢查的重要,當胃部不舒服時,盡快求醫並進行檢查,免卻延醫之苦。

治療後醫生會依腫瘤大小以及細胞分裂比率來判斷復發風險:低風險患者腫瘤較少出現轉移,但仍須定期進行電腦掃描監察病情;中風險患者在首5年內需要每半年檢查一次;高復發風險患者,則需於首3年內每3至4個月接受一次電腦掃描去監察病情,若病情穩定,其後可逐漸延長每次檢查的間隔時間。

 

了解更多癌症及生活健康資訊:www.cancercare.hk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6569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