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皮膚癌 | 同陽光玩遊戲要適可而止 長期暴曬後患多!醫生拆解皮膚癌成因、症狀、診斷、治療及預防方法

皮膚癌 | 同陽光玩遊戲要適可而止 長期暴曬後患多!醫生拆解皮膚癌成因、症狀、診斷、治療及預防方法

袁靜怡
全科醫生
日期: 2023-07-03

皮膚癌-成因-症狀-診斷-治療-紫外線-預防-袁靜怡醫生

正值炎夏,幾乎每日氣溫高達30多度,趁陽光明媚到沙灘或泳池嬉水成為消暑的最佳活動。可記得在酷熱天氣下進行戶外活動時,要做足預防中暑措施,充足補水和穿戴防曬衣物。適量曬太陽有利身體製造維他命D,強化骨骼,但同時要小心陽光中的紫外線,若長期暴曬會灼傷皮膚、催生皺紋,導致皮膚提早老化及長出色斑,亦會增加患上皮膚癌的風險;倘若沒有佩戴太陽眼鏡保護雙眼的習慣,過度暴曬也會對眼睛產生慢性傷害,嚴重更會造成白內障、甚至失明。因此防曬措施並非純粹「貪靚」,更是保護皮膚和眼睛的重要一步。

防曬並非紅斑狼瘡病患限定

防曬並非紅斑狼瘡病患限定

筆者曾在專欄提及,曬太陽對紅斑狼瘡症患者來說是生活大忌。因為紅斑狼瘡症的表徵跟「光敏感」有關,陽光中的紫外線是誘因之一,患者被日光照射後,除了在臉頰、鼻樑位置會出現蝴蝶形急性紅斑之外,亦可誘發圓形或類圓形的鱗狀紅斑,引起痕癢和疼痛,甚至出現脫髮、口腔或鼻黏膜潰瘍等症狀。【詳情可瀏覽《紅斑狼瘡 | 患者與陽光無緣!醫生剖析紅斑狼瘡病徵、成因、併發症及預防》】。

對一般人而言,長期暴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包括紫外光燈),皮膚一樣會受到肉眼無法看見的傷害。常有謬誤以為於多雲天色陰暗的日子,就無需擔心皮膚曬傷而忽略防曬措施。其實紫外線可穿透雲層直達地面,被皮膚吸收後所造成的損害,是每次曬太陽加起來的總和,故應該盡量減少暴曬。

一般的皮膚色斑主要只影響外觀,即使數量變多、顏色變深以致日後較難清除,也對健康沒有太大遺害。但長期過度暴曬確實會增加患上皮膚癌的機會,後果嚴重得多。

紫外線為皮膚癌主要誘因

皮膚癌通常分為「黑色素瘤(Melanoma)」和「非黑色素瘤(Non-Melanoma Skin Cancer)」兩大類別,後者位列2019年本港十大常見癌症第8️位!

除了紫外線本身是誘發皮膚癌的主因,隨著年齡漸長,皮膚中積聚的紫外線日積月累地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亦會與日俱增;其他高危因素還包括:

  • 皮膚白皙,不易曬黑但容易灼傷
  • 身上長有大量痣
  • 身體免疫系統較弱
  • 本人或家族曾有皮膚癌病史
  • 早年曾被曬傷
  • 曾接受放射治療
  • 常接觸瀝青、砷、焦煤等化學品

「ABCDE 法則」診斷皮膚癌

皮膚上的異常增生、腫塊,或其他變化,都可以是皮膚癌的病徵。醫生一般會以「ABCDE 法則」作為臨床判斷皮膚癌的參考,如患者察覺皮膚組織出現以下特徵,應盡快就醫以作診斷及進一步檢驗,以免耽誤病情。

  • Asymmetry:形狀不對稱
  • Border:邊界不規則
  • Color: 顏色不均勻
  • Diameter:直徑大於 6 毫米
  • Evolution:出現變異,包括體積增大,顏色變異,感到痕癢、痛楚,出現傷口、發炎、流血、潰瘍等

皮膚癌-成因-症狀-診斷-治療-紫外線-袁靜怡醫生

醫生經臨床判斷後,如對症狀存疑或擔心為皮膚癌,一般會安排病人進行皮膚活組織切片檢查,以分辨皮膚腫塊屬良性或惡性。如化驗後確診為惡性腫瘤,但在切片檢查過程中已切除所有癌細胞,則無需再次進行外科手術。惟要留意,如果癌細胞已屬擴散階段,則需使用其他檢查來診斷患者身體其他部位是否有癌細胞,如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磁力共振掃描(MRI)。

治療皮膚癌

由於皮膚癌有不同類型、嚴重程度之分,醫生會針對病情作出相應治療。通常外科手術、電灼和刮除治療、冷凍治療、局部化學治療等,已可成功切除早期的皮膚癌腫塊;若然病情已擴散或因其他原因無法進行手術,則需考慮採用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甚至配合生物治療及免疫治療等。不論採用何種方法,患者於治療後必須定期覆診,讓醫生跟進病情是否有復發,或出現新的皮膚癌腫。

皮膚癌-成因-症狀-診斷-治療-袁靜怡醫生

預防皮膚癌 護膚不只為貪靚

雖然我們無法靠肉眼察覺紫外線,但要預防皮膚癌也不是無計可施的,平日謹記以下幾點︰

  • 減少陽光及紫外線直接照射皮膚,以及長時間暴曬;
  • 避免使用日光燈和人工曬燈床照射皮膚;
  • 於紫外線指數偏高時外出,一般要塗抹SPF 15或以上的防曬霜;如需長時間戶外活動,宜挑選SPF 50的防曬霜加強保護;
  • 外出活動時,戴闊邊透氣的帽子或利用太陽傘遮擋,避免陽光直射。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6434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