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嚴重肢體傷殘 | 專家教你預防四肢關節僵硬及肌肉攣縮運動

嚴重肢體傷殘 | 專家教你預防四肢關節僵硬及肌肉攣縮運動

仁濟醫院
-
日期: 2023-09-01

肢體傷殘-復健-運動-物理治療-仁濟醫院

肢體傷殘人士定義

根據香港勞工及福利局2007年《香港康復計劃方案》1中定義肢體傷殘人士為:

「任何人士如因骨骼、肌骨骼或神經器官殘障,並主要損及運動機能,以致某方面或多方面的日常活動受到妨礙或限制,皆可視為肢體傷殘人士。」

肢體傷殘的成因眾多,可分為先天(最常見為遺傳疾病、出生困難而導致的大腦麻痺等)或後天(疾病,如中風、意外,如脊髓損傷、老年退化等)造成2。不論其嚴重程度(肢體軟弱或完全無法活動者),均可能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

肢體傷殘人士的關節僵硬及肌肉攣縮問題

當無法進行自主活動時,肌肉會逐漸失去力量,導致骨骼肌減少,及肌肉伸展性改變3。此外,骨骼亦會失去鈣質,逐漸造成各關節僵硬(即關節活動度受限)、肌肉攣縮(肌肉肌腱適應性縮短),合併肢體腫脹等症狀3

研究指出不活動者的肌肉力量下降與活動量減少有關。當臥床後七至九日,肌肉力量會下降20%至30%,五星期後減少50%4。部分人士會因為疾病特徵(肌肉張力增加、肌肉力量不足等)的影響,加速關節僵硬及肌肉攣縮等情形。

當肢體傷殘人士肌肉量減少,即使身體康復後,也無法自理生活,繼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身體功能變差,並依賴他人照顧。因此,預防攣縮對肢體傷殘人士十分重要。預防攣縮運動能夠維持關節活動度、關節周圍組織柔軟度及彈性、預防四肢關節僵硬變形及肌肉攣縮現象,同時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疼痛帶來不適,從而打破惡性循環。

預防關節僵硬及肌肉攣縮運動的原則

預防攣縮運動需緩慢且柔和,非越快越耐越好,運動角度需要依照關節活動範圍決定3。先固定近端關節,並支撐遠端關節及肢體,再移動遠端肢體,以免受傷。

每關節均需執行(肩:抬高、外展、外轉/內轉;肘:彎曲/伸直;腕:彎曲/伸直;手指:彎曲/伸直;髖:彎曲、外展、外轉/內轉;膝:彎曲/伸直;小腿肌肉伸展;踝:內翻/外翻;腳趾:彎曲/伸直、外展)。各關節一次停留30至60秒後再反方向活動,每5至10次為一循環,大約10至30分鐘,一星期兩循環至五循環3,5

肢體傷殘人士如無法主動移動其肢體,由他人協助活動其肢體。但有能力者,應教導及鼓勵自己主動運動,以增加自信心。如中風者,可移動健側來協助患側運動。

肢體傷殘-復健-運動-物理治療-仁濟醫院

預防關節僵硬及肌肉攣縮運動注意事項

預防攣縮運動進行前,先確認肢體傷殘人士進食後至少30分鐘、生命表徵正常和穩定(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肢體傷殘人士穿著舒適衣物、確認繃帶已鬆/背架已脫下5

此外,如有下列情況者不適宜進行預防攣縮運動:進行運動處有急性損傷發炎/感染的情形、剛骨折/未癒合/剛接受關節或肌肉手術處、血腫處、惡性骨轉移等3

預防攣縮運動進行時,不應超過正常的關節活動範圍;長期臥床或長期服用藥物者,可能有骨質疏鬆,更應小心執行;應注意關節是否有異常聲音;運動進行中留意肢體傷殘人士是否有任何不適3

註: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先諮詢註冊醫生或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

1.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香港康復計劃方案》,2007http://www.lwb.gov.hk/chi/advisory/rac/rpp_report.htm

2. 香港傷健協會《認識傷殘人士》,2013

3. Kisner, C., &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6th ed.). FA Davis Company.

4. Cuccurullo, S. (2015).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board review. New York: Demos Medical Publishing.

5.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2011

預防攣縮運動

肩關節:抬高



肩關節:外展



肩關節:外轉



肩關節:內轉



肘:彎曲



肘:伸直



腕:彎曲



腕:伸直



手指:彎曲



手指:伸直



髖:彎曲



髖:外展



髖:外轉



髖:內轉



膝:彎曲



小腿肌肉伸展





踝:內翻



踝:外翻



腳趾:彎曲



腳趾:伸直



腳趾:外展



 

作者簡介:

伍巧馨

現為仁濟醫院梨木樹彩悠軒一級物理治療師。畢業於台灣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系學士學位,及台灣長庚大學物理治療暨復健科學碩士學位。四年前回港考獲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資格,並擁有台灣物理治療師執照,但於台灣臨床工作從中吸取經驗,積極進修更多新的理念和治療技巧,獲得長期照護專業人員資格、癌症復健專業人員資格、動態貼布貼紮國際認證、Neurac 1及2國際認證、功能性動作篩檢國際認證等。同時進行研究探討於日常活動時的肌肉控制理論,包括脊髓損傷患者、腰痛患者、老人等,目的是希望將台灣所學帶回香港,提供較人性化及全面的物理治療給有需要人士。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382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