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負責輸送血液到身體不同部位。而要維持心臟跳動的功能,就要靠冠狀動脈輸送氧氣及養分到心臟肌肉的血管。如果冠狀動脈出現鈣化,就會影響血液的正常流動,增加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以往如果血管鈣化嚴重,患者一般只可以進行「搭橋」手術,而手術風險比「通波仔」高,復原速度亦較慢。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醫生亦可以利用先進的儀器,移除血管內的鈣化物,再植入球囊及支架,究竟新技術如何幫助手術順利進行呢?HealthyD邀請了聖保祿醫院駐院心臟科專科陳智彬醫生為大家逐一解答問題。
冠狀動脈鈣化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當冠狀動脈的血管壁因鈣化物沉積而令血管收窄,影響血液的正常流動,就會增加心肌梗塞及中風的風險。根據衞生署的資料,2020年本港冠心病的死亡人數佔整體心臟病死亡數字近六成1。陳醫生表示,男性的血管鈣化率一般較女性高,而年齡的增長、患有新陳代謝綜合症、高膽固醇、高血壓、血清蛋白高、腎病,或有吸煙習慣者均有較大風險患上冠狀動脈鈣化。
冠狀動脈血管鈣化有機會增加患上中風和心肌梗塞的風險。
如果血管鈣化嚴重,以往醫生只可以選擇進行搭橋手術。
陳醫生表示,「360度冠狀動脈斑塊旋磨術」和「通波仔」均以微創手術進行,傷口較小。在一般情況下,病人最快可以於術後翌日出院並返回家中休養。然而,他又提醒,病人在手術後約1-2星期內,應避免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傷口流血,亦必須跟隨醫生的指示服用處方抗血小板藥,以預防「通波仔」手術後放置的血管支架出現血栓,及血管再次堵塞的情況。此外,病人應按時覆診,以方便醫生跟進康復進度。
陳醫生表示,患者就算完成「通波仔」手術之後,亦需要定時覆診,跟進病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