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運動習慣的朋友經常發生「拗柴」事件,「拗柴」後,你會怎樣處理創傷?若處理不慎,有機會對足踝關節造成永久創傷,嚴重者更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手尾」長!撰文:骨科專科楊揚醫生文章來源:Sportsroad
「拗柴」即足踝關節扭傷,患者的足踝關節因運動或意外等原因,猛力地向內或外翻。輕微的「拗柴」,患者只感到關節拉扯或活動時疼痛,較嚴重的則會外觀腫脹,部份韌帶斷裂致劇痛及關節發炎。多見於運動創傷的嚴重「拗柴」個案,則會傷及踝骨及軟組織。
一般人於「拗柴」後多會以冰敷、貼藥膏布、甚至尋求「跌打」治療。其實,跌打治療只能幫助改善血液運行、有利消退紅腫,卻無法治療已被破壞的軟組織或鬆脫的韌帶及關節;更甚者患者誤以為消腫散瘀後便可如常運動,沒料到運動會令未完全康復的患處持續受傷。即使於急症室接受X光檢查後確定沒有骨折,亦未能反映軟組織或韌帶狀態,有機會令患者忽略軟組織或韌帶撕裂問題。
嚴重扭傷而沒有接受適當治療,會有機會令足踝關節逐漸惡化成永久性創傷,引致不斷重覆扭傷、關節變形腫痛、失去本來的活動能力,甚至走路亦感痛楚及不能多行,因此「拗柴」初期要注意適當治療,以防不必要的後遺症。
足踝關節往往因為經常重複使用及受傷等因素而損耗及逐步退化,當其退化至出現疼痛、變形,甚至不能正常活動,便有可能需要考慮接受關節置換手術。本港去年已引入新一代的全踝關節置換術,取代退化的關節組織,是現時處理嚴重足踝關節炎最先進的手術技術。
此技術除較傳統足踝關節融合術更能保留患者關節靈活度外,患者的復原時間更由約4至6個月,大為縮短至約4至6星期。但這技術並不適合活躍好動的年輕患者、有感染病史、患周邊血管疾病、控制肌肉能力較差及工作經常對關節負荷較重的患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