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醫學新知 >  癌症治療|中大醫學院創建亞洲首個膀胱癌類器官生物庫 冀助準確預測藥物療效及避免出現副作用

癌症治療|中大醫學院創建亞洲首個膀胱癌類器官生物庫 冀助準確預測藥物療效及避免出現副作用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5-03-31

癌症治療|中大醫學院創建亞洲首個膀胱癌類器官生物庫 冀助準確預測藥物療效及避免出現副作用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亦是全球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據中大早前的研究顯示,膀胱癌一年復發率平均為35%、五年復發率逾五成,且死亡率偏高。中大醫學院成功建立首個以亞洲族群為基礎,膀胱癌患者的類器官生物庫。研究團隊認為不僅為香港膀胱癌患者帶來精準治療的新希望,更為亞洲腫瘤研究樹立重要里程碑。

膀胱癌具「轉移性」和容易復發,所以其臨床治療充滿挑戰。雖然目前治療膀胱癌有手術及化療等一線治療方案,惟手術容易引發各種併發症,而晚期首選的化療方案則會產生抗藥性,不同地方、人種及基因亦會出現不同的治療反應,影響患者的復原及存活率。

癌症治療|中大醫學院創建亞洲首個膀胱癌類器官生物庫 冀助準確預測藥物療效及避免出現副作用

創膀胱癌嶄新治療方式

研究團隊根據香港公營醫院系統內56名膀胱癌患者的腫瘤樣本,成功構建 36 個膀胱癌類器官模型,80%的類器官來自 NMIBC 患者,精確反映本地的疾病特徵。類器官是利用病人體內特定器官的幹細胞,在體外培育而成的立體細胞結構,如同體外的迷你器官模型,模擬部分結構組成和功能,協助醫生了解疾病機制,並分析腫瘤中多種基因變異及進展,並作藥物篩選,為本地以至亞洲的膀胱癌治療方式及後續研究和臨床試驗開創嶄新局面。

團隊認為,類器官可以完整地保留患者腫瘤的基因組與轉錄組特徵,通過在體外測試對藥物敏感度,可更準確預測患者對化療藥物及標靶治療的反應,避免無效治療及其副作用,減輕患者負擔,帶來更個人化的治療。

促進本地臨床試驗

此外,研究嚴格遵循香港公營醫院的規範,從樣本採集、類器官培養,到藥物測試建立標準流程,為未來開展類器官臨床試驗奠定基礎,有望大幅縮短研發周期並降低治療成本;同時亦為香港建立其他疾病的類器官生物庫提供了寶貴經驗,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區內精準醫療研究中心。

治療

助破解耐藥難題 實踐精準醫療

此生物庫亦為膀胱癌的藥物治療帶來革命性進展,研究團隊經過多種常規化療藥物和標靶藥物的篩選測試,發現類器官技術可迅速有效地於體外測試腫瘤的藥物反應。另外,應用此技術後,藥物敏感度測試只需要一周,亦毋須在人體進行藥物測試,有效提升治療的安全和有效性,為臨床決策提供更具系統的指引。「先試後治」治療方式有助縮短過往的試藥及糾正失誤的週期,推動技術「從實驗室邁向本地臨床」的應用。

研究的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副教授張源津醫生補充說:「展望未來,患者或許可透過微小的活檢樣本便可快速獲取『治療藍圖』,真正實現『一人一策』的精準醫療。」有關突破性研究成果已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發表。

Text:Fion

127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