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精神健康問題日趨嚴重,由2017至2022年,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指數已連續五年不合格 。而截至今年9月底,公營醫院的精神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最長可達約2年(104星期)。其實除了精神科或臨床心理專科服務外,近年不少國家地均採用「階梯支援模式」,按求助者的情緒困擾程度去決定提供不同密度的精神健康服務。有精神健康慈善機構就推出低密度心理支援服務,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專業、以一對一會談為主的低密度心理支援,助他們舒緩情緒困擾。
香港心聆(Mind HK)由2022年起推出「社區心活指南計劃」,今年更將此項服務推廣至成年人,其成效評估顯示,逾7成有抑鬱或焦慮徵狀的求助者在接受治療後情況明顯好轉;更有近6成半較嚴重求助者,在接受兩節或以上治療後復元。
另亦培訓「心理健康主任」為有輕微至中等抑鬱或焦慮徵狀人士提供評估及早期介入服務,即約6至8節的低密度心理支援,相信有助更多有需要的市民得到免費且及時的專業心理支援。由香港心聆所培訓的心理健康主任均已接受約140小時的密集式培訓,並於9個月內完成至少120小時、受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監督的臨床實習,確保他們的服務質素。
在2023至2024年期間,香港心聆就首次培訓了30名專門為18至65歲成年人提供治療的「心理健康主任」。在計劃的八個月內,每位心理健康主任約跟進15至16位求助者(中位數),平均輪候服務中位數時間為13日。
香港心聆行政總裁凌悅雯博士寄語:「連同去年針對青少年的培訓,iACT計劃至今已培訓了127名心理健康主任,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心理支援服務。我們會繼續擴展iACT計劃,期望至2026年可總共培訓至少180名心理健康主任,令低密度心理治療普及,讓更多人可盡快從情緒困擾的漩渦中走出來,提升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水平,致力確保沒有人需要獨自面對精神問題。」
Text:F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