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情緒管理 >  大學生涯原是……

大學生涯原是……

May Chan
編輯: May Chan
日期: 2013-10-04

報章不時出現大學生輕生的新聞,每當聽到這些新聞,你的感覺是怎麼樣的?心痛?惋惜?慨嘆?同情?這些新聞每每讓我們反思:大學生應該有相對理智的頭腦、光明的前途及機會,不是應該有較佳的能力去面對逆境嗎?為何他們會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了結生命?

撰文:新生精神康復會

大學生活活像社會縮影,學生踏進大學猶如進入成人社會的世界,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喜歡的生活方式:如埋頭苦讀、兼職無數、談戀愛或吃喝玩樂。然而,亦可能不再像中學時期般,有老師的百般呵護、同學間天真單純的友情、家庭的經濟支持等,他們開始要學會獨立,自己面對來自學業、友情、愛情、經濟等的壓力及衝擊,承擔每個決定所需負的責任和結果。

這些挑戰無疑為他們帶來不少的心理壓力,過程中如能克服固然值得欣慰,但亦有不少大學生會因此感到無助、灰心及焦慮。

有學者指出,不少人因為長期承受壓力及痛苦而感到極度困擾,他們在這情況下容易因悲觀而產生錯誤的思考方式,誤以為了結生命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卻忽略了其他許多的解決方法。因此,無論任何年齡、背景、智商的人皆有可能選擇以這種方式解決問題。大學生亦不例外,他們不一定會因擁有較多的學術知識而不作此選擇;反之,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往往令他們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要讓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大學生活,其中一種方法是培養他們建立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思考模式。以下提供一些方法以作參考。

改變「我應該…」的態度
大學生可能會有一些「我應該…」的想法,如:「我應該成績優秀」、「我應該比別人優越」、「我應該高人一等」、「我應該生活得多采多姿」…… 這些「我應該」有時會為自己帶來許多不必要的壓力。如果能夠將「我應該」、「我一定」改為「我可以…」,凡事只要盡力,問心無愧,已能為自己減卻一定的壓力。

不要吹毛求疵
有些大學生會事事追求完美,例如做一份功課,誓要取得高分,不容許半點差錯或缺失,否則會對不起自己。這種思考模式往往會為自己帶來長期的壓力,影響身心健康。要學會明白「缺憾美」的重要:不太高分才有進步的空間,並要學習接納自己的不足,不要過份嚴苛,才能保持心境平衡。

摒除「災難思想」
有些人在遇到困難或不幸的事情時,會想像事情如何發展至最差的境地,更甚的會覺得事情會發展至無可挽救的地步。作最壞打算本是一種正確的心理預備,但同時亦應為事情作好的希望,畢竟事情有向各方面發展的可能性。學習以平常心面對人生的難關,明白這是生活上必然會遇到的事情,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可讓自己身處在逆境時看到希望,勇闖難關。

如果你經常接觸大學生,不妨嘗試對他們作出以上的提點及鼓勵,這可幫助他們積極面對挑戰,健康快樂地追尋他們的夢想。

3315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