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親子關係衝突 | 青春期子女難溝通?專家:父母先要照顧好自己,子女的問題才會有改變

親子關係衝突 | 青春期子女難溝通?專家:父母先要照顧好自己,子女的問題才會有改變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
香港心理學會支部
日期: 2025-04-09

親子關係衝突-修復-專家建議-輔導心理學家

「從前我跟兒子的關係很好,無所不談,所以我實在無法忍受現在我的兒子一天到晚都把自己鎖在房內不出來,於是我把他房門的門鎖拆了,想不到他因此大發脾氣,甚至衝動得想傷害自己,當時我嚇得楞住了,自那時起,兒子不再跟我說話,我真的不知道怎辦?」一位焦慮的父親在尋求與讀中一的兒子重啟溝通的方法。

「每當女兒遲了回家,即使是遲了15分鐘,我都會很擔心,但我打電話給她她又不接電話,發訊息給她她又不看不回,我覺得她一定是做一些不能讓我知道的事,即使她回到家我問她到底去了那裡,她也不跟我解釋清楚,我真的很擔心她,但她就是對我不瞅不睬……」一位母親哭訴她每天面對中四女兒未能準時回家的不安。


親子關係:從個人到家庭

很多時候,筆者接觸家長的起始點都是由於子女出現了問題,家長的眼光也只是聚焦在子女身上。

子女自出生以來就是活在家庭之中,子女是家庭系統裡的其中一個部份,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要了解子女的問題,不僅僅只是著眼於子女目前的狀況,而是必須要了解該子女與其他家庭成員的關係、彼此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從情境方向看家庭行為 (即在家庭裡當下發生的事件與家庭的過去或未來的關係)。

親子關係修復:請家長先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改變情緒模式

很多時候,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情緒和行為,或許是很好的提醒,讓家長停下來,留意一下自己與子女互動時所出現的念頭、感受和行為。回到開初的兩個例子,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是子女的情緒和行為,令家長感到焦慮不安。家長可以再深思,真正令自己焦慮不安的,並不一定是子女的情緒和行為,而是家長自己的不安全感。

親子關係衝突-修復-專家建議-輔導心理學家

1. 自我覺察

有些家長可能長久以來習慣性地希望能控制事情,習慣了跟子女的互動模式,就是子女照著家長的意思去做,這樣才有安全感。

可是子女逐漸長大,開始學習獨立,並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當家長面對子女拒絕時 (例如:子女需要更多的私人時間/與朋友相處而拒絕父母要求),開始感到無法進入子女的世界,失去了以往的緊密關係,這可能會令家長感到極為不安,甚至勃然大怒,於是越發想要做些甚麼,想將子女緊緊地拉回自己身邊。

即使家長使用強迫的手段,子女可能會暫時就範,讓家長的不安全感暫時緩解,但過一段時間,不安全感又會再次因為另一些事情而被觸發。

事實上,筆者聽過不少青少年訴說,他們選擇少接觸自己父母,一來覺得父母不會懂得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二來他們知道對父母說了之後,他們還需要面對、甚至要倒過來安撫父母的情緒,令情況更差,倒不如不說了。

因此,家長若能注意到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對關係的影響,這是重要的第一步。

2. 留意甚麼事情特別容易引發家長情緒及其原因

當家長能夠靜下來的時候,試著回想在日常跟子女的相處中,留意那些事件會引發自己情緒,盡量把它們記下來。

然後請家長帶著不加批評的態度,留意自己這些的情緒背後隱藏了甚麼原因。例如像文章開頭的例子,嘗試了解自己為甚麼子女一關房門就生氣?子女開始長大,需要多些自己的空間是人之常情,家長本身又不是不講理的人,但為甚麼會生氣呢?家長靜下來時,也許會發現自己可能是擔心孩子與自己的關係不再密切、在孩子心目中自己已不重要……等,這些讓自己感到受傷的感覺。

親子關係衝突-修復-專家建議-輔導心理學家

3. 停下來不馬上作反應,而是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回應

當家長再次經歷跟子女相處出現衝突時,先停止作自動化的反應,而是讓自己停下來,可以是深呼吸幾下、喝杯水、洗個臉……等,這樣大腦才可以恢復判斷和思考,透過家長之前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停下來以後,家長才有機會為自己選擇善巧的方式去回應。

4. 練習成為一個自己也會喜歡的人

相信家長也不喜歡自己常常嘮叨、甚至責罵子女而破壞彼此關係。當家長覺察到過往與子女的相處模式及對家庭關係的影響後,再靜心地問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讓自己也喜歡的呢?花些時間照顧自己、愛自己,例如:學習自己喜愛的事物、認識更多的人,豐富自己的人生,當家長越能夠好好照顧自己,就越能夠給予身邊的人安全感,這樣才更有能力看到及照顧子女的需要。

正如心理學大師榮格的一句名言:“Until you 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 it will direct your life and you will call it fate”,在自己有意識去覺察自己的思想、情緒、行為前,人面對困難時,往往以為那是擺脫不了的命運;家長們有意識地留意家人相處的互動模式,當發現家人相處之間的張力時,可以覺察引發家長自己內心的情緒,特別是不安全感及其對關係的影響,這樣才能幫助改變自己原本慣性的情緒模式和做法,長遠改善家庭關係。

參考資料:

周慕姿 (2024) 。 關係黑洞 - 「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 寶水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天逸 (2021) 。 為家庭說故事。 天道書樓有限公司。

張婉玲,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組會員、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PREPARE/ENRICH (婚前準備/婚後成長) 評估認可協談員。 撰文:張婉玲

主要為青少年、成人及夫婦提供個人心理輔導、婚前及婚姻輔導等,亦為中學生提供個人心理輔導和小組訓練,支援和處理中學生的學業、情緒、社交及行為等問題,同時為家長及教師提供工作坊、培訓及諮詢,積極推廣心理健康。過去曾任職於不同社福機構及私人教育機構,提供心理評估、個人心理輔導、不同的小組訓練、工作坊及講座。現正修讀靜觀認知療法導師培訓專業證書課程。

  •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組會員
  •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
  • PREPARE/ENRICH (婚前準備/婚後成長) 評估認可協談員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645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