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月經前後容易便秘? 中醫拆解女士便秘成因及治療方法

月經前後容易便秘? 中醫拆解女士便秘成因及治療方法

邱宇鋒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1-04-27

便秘

女性相對男性容易出現便秘問題,撇除飲食習慣、作息方面的因素,女性獨有的生理特點和生理周期也和便秘有關。女性的身體健康受月經周期的身體變化所影響,身體上的毛病、臟腑失調也會影響婦女月經的情況,只是很多女士都沒有仔細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態和月經周期的關係。

月經週期

腸胃問題原來跟經期有關?

臨床上與月經周期有關的腸胃問題要比想像中多很多,不少女士也有這種體會:臨近經期大便沒去得那麼暢順,月經一到大便就會爛甚至肚瀉,月月如是。我碰過有些女士,由排卵期一直到下次經期都會便秘、腹脹,可以連續五天不大便,最後需要用甘油泵;也有些女士,行經期間一定拉肚子,每天要上兩三次大號,排出的是稀爛如水的大便。當事人以為只是腸胃不好,往往不把問題牽扯到月經周期上,但細心判斷這種腸胃不適的發作規律確實和經期有關,根據中醫療法整體觀念的原則,在治療時需要同時把調經和治療腸胃問題一併考慮在內。

月經周期的身體變化,西醫的理解主要是賀爾蒙變化,內分泌的加減變化會影響全身各方面的功能。中醫理論是由氣血陰陽的角度來詮釋這種婦女的周期性身體變化,這是抽象的概念,為甚麼會這樣?

這一來是礙於古時候科技沒那麼發達,賀爾蒙的發現是近代的事,第二個更重要的,是中醫不用西醫這套思維模式考慮問題。如果我說女士很多疾病都和賀爾蒙有關,我想一定有人會打算去抽血驗驗自己的賀爾蒙是否失調,吊詭的是多數人的檢測結果都是在正常值範圍以內,於是便會說:「中醫是胡扯,我的賀爾蒙根本沒有問題。」但病徵是客觀存在的事,三五天無大便是事實,大便爛不爛的觀察也是顯然易見的,若果腸胃問題是與婦女的月經生理周期有關,那麼兩者之間就一定存在某種關連,至於是甚麼關係,只是到目前為止都很難用實驗室分析證明。

便秘

月經前便秘成因

在腸胃問題與月經周期的中醫關係上,臨近經期血海充盈,氣血充足,容易化燥生熱,耗損陰津,因此在消化功能上表現出來的徵狀是大便偏硬。只要大便變硬,排便時就要稍用力氣,如本身氣虛排便會更困難,大便則變得更硬。除便秘外,女士在來月經前有機會有頭痛、乳房脹痛、消化不良、長暗瘡、失眠、暴躁等不適,原理也與經前多熱有關。

飲食治療

適當清熱 緩解經前便秘

中醫治療方面只可稍稍清熱,切勿任意用藥性寒涼的藥物,一旦清熱太過,就會傷及陽氣,輕則經行不暢、痛經,重則造成寒凝血滯胞宮,會影響以後的經期。中醫治療經前便秘除酌量清熱外,也可配合有清熱潤下功能的中藥,如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杏仁等,如腹脹厲害可用大黃、芒硝一類瀉下力量較猛的中藥,但要注意顧護脾胃和正氣,虛人慎用。

月經期間不適

氣虛人士: 行經期間容易腹瀉

在行經期,不少女士會出現腹瀉、大便稀爛,中醫的理解這是由於經期的出血,氣隨血出,如果女士本身氣虛或脾虛,隨著來月經,虛的程度會加重,便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甚至有些女士每逢來月經都會渾身乏力、周身痠痛、怕風怕凍,狀似患上感冒,其實是因為她們本身體弱,行經令她們的身體更難耐受環境轉變,因而容易招惹風寒濕邪,或影響脾胃運化。有關經行期間出現傷風感冒、腹痛肚瀉的問題,日後在談到經行感冒和經行泄瀉兩種月經病時會再分析。

補血

血虛人士: 行經後容易便秘

有些婦女可以出現行經乾淨後便秘,這種便秘多數是虛秘,因行經後氣血相對偏弱,可以出現排便乏力;而行經後血虛津少,也可出現大便偏乾難排的情況。但臨床上除非月經來潮不正常,否則雖然月經期間會失血,但這是正常的生理性出血,身體一般也可適應,無需特別進補。

要是血虛津虧較嚴重的,也可適量使用四物湯、阿膠等補血,或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補腎,或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補脾,加上鍛鍊身體,改善體虛狀態。

產後便秘人士 宜補益氣血

至於產後便秘,其原理早已記載在漢代的《金匱要略》中,指出「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婦女在生育後由於亡血傷津,故身體會比較虛弱,血虛會導致腸燥津虧,大便質地便會變硬,同時也因為氣虛影響排便乏力。

當然現在有孕婦會選擇剖腹分娩的,也有因分娩而弄傷產道,這兩種情況帶來的疼痛都會影響新產婦不敢用力大便。而考慮都市人目前的生活模式,很少有粗重的體力勞動,體能不佳也是便秘成因。治療產後便秘,可以補益氣血為主,輔以潤腸,鼓勵產婦早日下床做運動刺激腸道活動也是改善產後便秘的方法之一。

便秘

收經出現持續便秘?

婦女在收經後出現持續便秘,中醫的思路是考慮肝腎不足,陰虛津虧,患者的病況通常都是大便乾、硬,只要大便一實,排便就會很困難,而通常大便硬的情況只集中在初頭的大便,一旦開頭的硬糞可以排出,後面的大便通常都比較軟,甚至是偏爛。這種情況就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腸燥,二是脾虛,治療是不能光靠瀉下、潤腸,否則會更傷脾胃之氣,必須攻補兼施。

41580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