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冬至前後易令病情加重或反覆!中醫師解說飲食宜忌及食療推介(附食譜)

冬至前後易令病情加重或反覆!中醫師解說飲食宜忌及食療推介(附食譜)

何慧欣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4-12-13

冬天食療-食譜-冬至-飲食宜忌2

冬至到來,原來標誌著冬天已經進行一半了。這一天來到冬天中日照時間最短的日子,黑夜最長的節氣和日子。在這天,日照時間雖然最短,但從冬至開始,日照時間又開始變長,陰消陽長。天地間的陽氣從最弱,又開始逐漸旺盛,有所謂「冬至一陽生」的說法,「一陽」就是初陽開始的意思了。

冬至在中醫角度的意義

相信大家對冬至的理解,應該多數停留在當天一家人要聚聚一起「做冬」,一家人齊齊整整的意思。當天晚飯應該有盆菜、飯後要吃湯圓,其實除了傳統的冬至習俗以外,原來「冬至」在中醫角度還有其他的特殊意義。

「冬至」在中醫角度也是一個特別日子,這一天是極陰之至,如果病人是患有和陽氣不足有關的疾病時,在冬至前後這個期間,因為天地間的陽氣驟少,所以病情亦容易加重及反覆。

冬至宜進行天灸療法

從冬至開始,天地間陽氣極少,天氣也進入最寒冷的一個階段。有所謂「冷在三九」,冬至是三九天的第一天,加上每過九日的日子裏,中醫認為在這個時候進行天灸療法的效果最佳。天灸療法使用辛溫通竅的藥物,在三九的日子,主針對陽虛體質的患者,為患者選取適合的穴位敷貼,溫通經絡、補虛助陽,增強抵抗力,對於鼻敏感、容易反覆感冒、脾胃虛弱、容易腹瀉、痛經、關節冷痛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冬至飲食禁忌

從冬至起,「冬至一陽生」,陽氣初生,在這些日子應禁吃性味寒涼的食物,把寒涼直接吃進身體,使初生的陽氣受損。反之,我們可以在這些日子稍為吃一些溫熱的食物,以下何醫師介紹一款適合在三九日子進食的湯水和茶療。

冬天食療-食譜-冬至-飲食宜忌1

中醫推介冬至湯水和茶療

湯療推介:淮山桂圓肉雞湯(四人份量)

功效:健脾益腎 養心安神

材料:淮山30g (或新鮮淮山一支)、紅棗(去核)5粒、桂圓肉10粒、合桃20g、雞肉(去皮)300g

做法:

  1. 先把雞肉切塊汆水備用。
  2. 先戴上手套,把新鮮淮山去皮,切成塊狀備用。
  3. 把其餘材料洗乾淨備用。
  4. 預備六碗水先煲滾,把以上材料加入,水滾後轉細火,大概1小時左右即可飲用。
湯水適合一家大細,可以一個星期飲兩次。

冬天食療-食譜-冬至-飲食宜忌-肉骨茶

茶療推介#1:祛寒暖胃肉骨茶 (4人份)

功效:溫陽補氣 散寒通絡

材料:排骨1kg 、當歸15g 、枸杞15g、 黨參15g 、肉桂10g、 熟地黃10g、甘草5g、 川芎10g 、八角2-3個 、小茴香2g 、丁香2g 、蒜頭3-4枚 、胡椒適量 、桂圓肉8-10粒、 陳皮1片 、南棗5-6粒(去核)、北芪10g

做法:
  1. 把排骨斬件,用滾水燙一下備用。
  2. 把以上所需要的材料,除了蒜頭外,清洗後放入湯袋備用。
  3. 蒜頭可以去皮,煎香後備用。
  4. 準備八碗水加入湯煲燒滾,把藥材袋放入,先煮30分鐘。再加入已經燙過的排骨,及加入蒜頭,轉細火,煮約30-40分鐘,加入適當的調味料,即可。
肉骨藥的香料,八角、小茴香、丁香、胡椒等都是溫陽散寒的藥物,陽虛人士或天氣寒冷時都可以選用。

簡單的做法是肉骨茶可以在店內選購已經包裝好的藥材包。

冬天食療-食譜-冬至-飲食宜忌4

茶療推介#2:桂圓杞子伯爵茶 (1人份)

功效:溫陽益氣,養心安神,養肝明目

材料:桂圓3-4粒、杞子10粒、 伯爵茶包1個

做法:
  1. 用開水把桂圓肉和杞子燙洗一下備用。
  2. 把茶包、桂圓肉和杞子加入300ml 熱水沖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
⚠️ 以上食譜,體質陰虛火旺之人士慎服。

雖然何醫師鼓勵大家在冬天三九的日子可以吃一些辛溫助陽的食品,但我們應該注意不要過吃多、過量,如果冬至當日,大家聚餐會吃得比較多,醫師還推介可以健脾消滯的茶飲。

冬天食療-食譜-冬至-飲食宜忌-消滯-山楂茶

茶療推介#3:健脾消滯茶飲(四人份量)

功效:消滯解膩開胃

材料:山楂10g 、洛神花10g 、陳皮1片 、炒麥芽10g 、甘草5g

做法:
  1. 以上材料用滾水沖洗一次。
  2. 把以上材料加入水內沖入800毫升熱水浸泡大約15分鐘,即可飲用。
山楂幫助消食積,尤其幫助因為肉食過多引起的腹脹、腹痛。洛神花可以幫助清熱降火、酸味可以幫助健脾開胃,炒麥芽可以幫助消滯,但或有回乳作用,建議授乳中的女士要注意避免飲用。

⚠️孕婦、或準備懷孕、及授乳中女士不適合飲用。如有需要,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冬天不要過多吃辛溫或肥甘厚味,要適可而止,以免助熱生火,脾胃容易聚積濕熱。希望在冬天冬至的日子裏面大家可以團團圓圓、開開心心。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909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