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全日復課 | 逃避上學?連玩都無心機?疫後復課兒童及青少年易感焦慮 醫生分享5個家長應對方法

全日復課 | 逃避上學?連玩都無心機?疫後復課兒童及青少年易感焦慮 醫生分享5個家長應對方法

陳君訥
精神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3-01-13

全日復課-學童焦慮症-抑鬱症-家長處理方法-陳君訥醫生

全球經歷了長達3年的抗疫時間,每個國家地區最近都相繼恢復正常生活,香港跟內地亦即將有序地通關,但年青人或小童相繼出現情緒或精神健康問題,如疫情爆發,就業職位降低,不少大學畢業生未能找到相關工作,對前景的不確定性產生不安全感。學童面對180度的學習環境轉變,不能與其他小朋友見面玩樂,對社交層面上同樣出現障礙等等問題。以下由香港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君訥醫生與大家分享有關青少年及小童因恢復恆常活動時,家長或年輕人在情緒管理上所需留意的地方。

 

1. 3年多的疫情中,青少年及小童最常出現什麼情緒問題?

陳醫生:在疫症這幾年之間我所接觸到學生,在生活及學習都面對不少的挑戰。因疫情及檢疫原因需要在家學習及網上授課,學童是需要作出很多轉變來適應。因為長時間需要以電子儀器上網及學習,他們都表示都有專注的困難,而且會影響到他們學習的動力。由於網上學習在技術上有一定的困難與限制,例如未能與老師作即時直接的交流,不清楚功課的要求,未能順利地於網上提交功課等等,影嚮了他們學習的質量及進度。另外,面對經常改變的防疫措施及復課安排,他們亦感到難以掌握及適應。因此他們在疫情下感到了不少壓力,並於情緒及行為上表現出來。

香港大學在2020年的對幼兒及學童精神健康的研究指出,相較疫情前,疫情中他們出現更多操行行為、專注力過度活躍及社交問題,而有利社交的能力表現亦有所下降。SEN學生受到的影響比非SEN的學生更大。

另外,係英國一份 (COSPACE study in UK, the lancet.com/child-adolescent, Vol 5 August 2021)包括了10036位 4-16 歲學生的研究,封城期間學生有較多情緒、專注力問題。解封後,所有病徵均有減少。疫情前大約有22.3%的學生被認為有情緒問題而需要作進一步跟進,疫情後上升到24.2%。另外,疫情前大約有28.6%的學生被認為有專注力問題而需要作跟進,疫情後數字則上升到29.4%。SEN學生的行為、情緒、專注力問題較嚴重。但他們的問題於解封後並沒有下降。

德國的一個研究指出,無論在情緒問題的徵狀上,如情緒低落、易怒、頭痛及胃痛等的出現情況,在疫症時期有明顯的上升。

其他國家亦有研究指出,無論在焦慮或抑鬱指數(澳洲)、疑似個案數字(加拿大)、有可能被視為精神健康問題個案(英國)或情緒病癥出現的普遍率(中國),數字都有顯著的提高。

宏恩基督教學院及晉峰青年商會於2022年7月13日發表了「香港學童情緒健康問卷調查」。該項研究於疫情期間,以問卷訪問1,501名介乎9至17歲學童,調查顯示有約兩成學童壓力指數高於正常水平,逾一成多學童感到抑鬱(13.4%)及焦慮(12.5%)。報告亦指出21.9%學童「發覺自己很容易被觸怒 」,23.9%學童「感到很難自動去開始學習/工作」,以及有34.7%約學童「憂慮自己恐慌或出醜」。

 

全日復課-學童焦慮症-抑鬱症-家長處理方法-陳君訥醫生

2. 為什麼會在抗疫時段患上情緒問題?

陳醫生:在抗疫時有情緒問題出現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 在疫情期間,學童會擔心他們自己或家人會患上新冠肺炎,因為當時仍未知這個病的嚴重性,亦不清楚是否有有效的治療。另外,由於學童未能客觀分析,坊間對重症的過度報導,亦會增加他們的憂慮。
  • 日常生活規律因疫症與檢疫措施而被打亂,本來規律的生活,例如早起、上學、飲食習慣、功課學習及戶外運動都受到影響而變得混亂無序。
  • 不能適應網上學習。專注力冇咁好,冇咗同老師互動,冇聽得咁明,尤其係一些復雜抽象的概念。用電子方法交功課,亦可能出現問題,你已為交咗但原來冇,冇得睇住黑板抄功課,多咗甩漏。尤其是愈高年級,學習內容轉趨複雜,他們適應情況更為困難。

  • 社交隔絕:與其他朋友同輩互動的機會因檢疫措施而大大減少,小朋友不能從與人真正的相處中練習社交技巧,亦不能從觀察其他同伴中學習社交技巧,社交能力有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 運動減少,課外活動及消閒活動差不多完全停止,沒有渠道去減壓,生活的開心滿足感也可能因此下降。
  • 因疫症及檢疫原因,學童留家的時間增加,或許會因為與家長接觸較多,會有更多機會產生摩擦爭執。
  • 家庭經濟環境轉差,家庭收入減少甚或家長失業,因此對家庭及家長所造成的壓力,也會使學童感到憂慮不安。

從一些研究中可能歸納多項可能導致兒童及青少年於疫症期間出現情緒問題的高風險因素:

  1. 女性比男性以乎出現較多情緒問
  2. 較年長的學童表現出較多的情緒問
  3. 孤立,社交支援度低的學童
  4. 低收入的家庭
  5. 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
  6. 家長本身的壓力及心理健康問題

研究並歸納出一些減少學童於疫症期間出現情緒問題的保護因素

  1. 運動
  2. 飲食營養均衡
  3. 建立健康的親子互動關係
  4. 增強社交支援與網絡
  5. 建立面對生活能力的強韌性,如提升抗壓能力、解難能力及調節情緒的能力等。
 

3. 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及抑鬱症嗎? 當中分別是什麼?

陳醫生:

青少年及小童有機會會患上焦慮症及抑鬱症。

抑鬱症主要病徵是情緒低落。

焦慮症的主要病徵是覺得過份驚慌,緊張,焦慮。

有部分病人同時會出現兩種抑鬱及焦慮病徵。

 

抑鬱症病徵:

情緒低落,沒精打采,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勁,失去興趣,很“頹”。睡眠,胃口出現問題, 對自己,將來充滿負面,悲劇的想法。嚴重者更有自殺的念頭。專注力及記性下降,神不守舍等等。

焦慮症病徵:

當面對危險、壓力時,有驚、焦慮、惶恐的感覺是很正常的,就好似火災時警鐘響起,提醒我們要逃生。焦慮的身體和情緒反應,其實是大腦給我們的訊號,提醒我地要打醒十二分精神面對。當危機在前,情緒上會感到焦慮、害怕,思想上會覺得「有麻煩」,容易「往壞處想」想像最壞的情況,甚至會怪責自己,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身體亦會有反應,出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繃緊、手騰腳震;有時亦會出現輕微肚痛、頭暈頭痛等,甚至會因為擔心和緊張影響胃口和睡眠。在大部分情況下,以上提到的焦慮反應會隨着危機壓力的減退而消除。但係當警鐘失靈,在沒有壓力危險下出現焦慮情緒或身體反應在,並持續一段時間,以及開始影響正常生活,以及帶來情緒的困擾,則是焦慮症。

 

全日復課-學童焦慮症-抑鬱症-家長處理方法-陳君訥醫生

焦慮症的種類,分類視乎焦慮的焦點 (驚乜野)

廣泛焦慮症

持續地、過量地對所有野都擔心。沒有固定驚或擔心甚麼,遇到、諗到就會擔心 ( 家庭、經濟、健康、安全、表現、犯錯、天災人禍)。經常坐立不安、容易忟憎、肌肉繃緊、難以集中精神沒原因下周身唔舒服、難以入睡

 

社交恐懼症

過份擔心及逃避需要社交、表現自己的情境。過份擔心、恐懼於社交情境下出醜、被批評、不被接納

 

分離恐懼症

極度擔心、不能接受與依賴的對象分開。擔心自己或依賴的對象的安全,健康,擔心自己或他們生病、有危險。分離時,明顯的表現非常不安(發脾氣、不能獨自睡覺、沒原因下周身唔舒服、拒絕上學、拒絕讓依賴的對象離開自己)

 

恐懼症:對某樣生物/物件/情況心感恐懼 (例如: 血、畏高、蛇)

驚恐症

沒有觸發點下,恐慌特襲重複地突然出現。恐慌特襲:突然間極度慌張、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心慌慌、頭暈眼花、手震腳震,漂汗。經常擔心恐慌特襲的出現、或因此而出醜而逃避外出。

 

強逼症

重複出現的強逼思想 (Obsession)和強逼行為 (Compulsion)。

Obsession: 重複,令人不安而又不能控制的觀念、畫面、念頭、衝動、擔心。

Compulsion: 不能自已、依固定方法,程序的重複動作與行為。

常見主題:擔心污染、感染、出錯、重複檢查、數數、清潔、洗手。

 

4. 香港多青少年及小童患有情緒問題?

陳醫生:各國對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問題的研究中,兒童及青少年焦慮症的發病率大約為6到20%。而抑鬱症於兒童的發病率大約為2%,青少年則為4-8%,

在2008年一個於香港的研究指出,中一至中三的青少年焦慮症及抑鬱症的發病率為6.9%及1.3%1

而在2019年有一項於香港的總括性研究報告指出,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病率為0.55%到2.2%,而焦慮症的發病率為6.9%2

青協「關心一線2777 8899」及「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於2021年10月訪問了3,669名中一至中六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結果顯示在新開年首個月,35.7% 受訪學生感到「開心」,而29.3%則受訪學生感到「緊張」。問卷亦參考了美國及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青少年的抑鬱情緒狀況,結果顯示51.9%受訪學生評分達16分或以上,即已出現抑鬱病徵。

 

5. 家長應如何留意及察覺什麼症狀,青少年及小童可能有情緒問題?

陳醫生:除以上列出的病徵外,青少年及小童亦可出現以下情況:

  • 沒心機玩
  • 逃避上學
  • 逃避社交
  • 封閉自己,非常退縮
  • 睡眠出現問題
  • 行為倒退到好似BB咁,明明自己做到都要人餵,要人抱,要人幫手換衫沖涼,
  • 非常黏人
  • 少少唔如意,就大發脾氣,哭泣不停。
  • 經常呢度唔舒服,嗰度唔舒服,特別係腸胃不適,頭痛頭暈
 

6. 如發現小朋友有情緒問題症狀,應如何處理?

陳醫生:

  1. 保持冷靜,不要過度緊張。一緊張,就不能耐性聆聽,亦不能好好分析問題及找到解決辦法。有唔開心同情緒低落唔一定係有抑鬱症,有擔心,緊張,焦慮亦唔係一定係焦慮症。所有負面情緒表現,都係大腦俾我地嘅訊號,提醒我地小朋友出現咗困難,要幫手同處理。
  2. 反映俾小朋友知,我地留意到佢有d 唔妥當,問下佢地有冇野需要幫手。耐心地引導小朋友表達正在面對的困難,家長於問嘅過程中,自己都要清楚理解同解構到小朋友的困難和問題在那裡。問嘅過程要柔和同保持中立態度,適當時要俾空間,不要令子女你係度質問緊佢。
  3. 多聆聽,多了解,多表達共鳴及支持。
  4. 分析問題,引導子女想出解決方法。表達意見時留意語氣,用詞,避免令子女感到受怪責或做得不夠好。表達建議切忌“ Push too hard”,時不時要了解對方對你提出的建議嘅睇法。最好是提出適量的引導後,俾d空間對方沈澱消化一下。唔好急進地要子女改變。
  5. 得到子女同意後,可以找老師,社工了解情況,或幫助提供解決方法
 

7. 需要觀察多久才找醫生?

陳醫生:當以上病徵持續數星期或數月,家長、老師或社工嘗試同小朋友傾及解決問題,但不成功時,就要搵專業人士幫手。若小朋友出現自殺的念頭,就要盡快搵專業人士幫手。

全日復課-學童焦慮症-抑鬱症-家長處理方法-陳君訥醫生

8. 如小朋友出現焦慮症或抑鬱症,會帶來什麼影響? 最嚴重者可引致什麼問題?

陳醫生:可能會影響正常學習,社交,課外活動的參與,繼而影響身心發展,引起持續到成年後的身心精神健康問題。最極端但罕有的情況是,承受不了身心煎熬而傷害自己。另外,亦有機會影響到家庭的氣氛,增加其他家人的壓力。

 

9. 精神科醫生可如何醫治? 需要藥物治療嗎? 什麼情況需要入住醫院? 冥想、靜觀治療適合小童或年青人嗎?如不適合,小朋友可有非藥物治療及訓練嗎?

陳醫生:有多種因素導致抑鬱與焦慮症。生理因素包括主管負責情緒控制腦部區域“失靈“,或腦神經傳遞物質的不平衡,生理因素可以是由於遺傳或由壓力所引致。心理因素則包思想謬誤(cognitive bias)如非黑即白的極端思想模式,災難化思想,以偏概全,過份武斷,選擇性留意負面訊息等等。環境的因素如生活壓力,童年逆境或虐兒經歷等也可以是原因之一。

因此,完整的治療方案需要針對以上因素來處理。藥物主要幫助改善腦部“失靈“及腦神經傳遞物質的不平衡,幫助改善癥狀。心理治療主要處理心理認知及環境因素而起的問題,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改善思想謬誤。身心放鬆練習 (如漸進式肌肉鬆弛練習)及靜觀訓練則能幫助病人紓緩焦慮負面情緒反應及學習接受負面情緒,與它和平共存。

學童亦可以得益於社會生活能力訓練,如解難能力訓練、學習能力訓練等,可以使他們更有效去面對日常會面對的壓力,以及更有自信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使他們不會因為生活中的困難而容易感到沮喪。

當一般門診治療效果不理想,患者仍有顯著的抑鬱或焦慮癥狀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又或患者表現出嚴重的暴力行為對他人人身安全構成風險,或有嚴重的自殘行為及自殺念頭,對自身生命安全有重大風險,這些患者都有需要入院接受治療。

 

10. 藥物會有副作用嗎? 家長需要如何協助?

陳醫生:抑鬱症,焦慮症第一線藥物治療為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通常簡稱為血清素。

大致上,大部分病人於服食後並沒有大問題。副作用通常是短暫而輕微,或於服食高劑量時才出現。副作用包括: 腸胃不適,胃口改變,頭痛,睡眠受到影響,性功能障礙等等。有極少數的病人於服藥後會多咗自殘自殺行為,但出現呢個情況是非常罕有,係大部分情況下,藥物能幫助抑鬱焦慮病徵減退而令自殘自殺念頭及行為減少。不一定每個病人都有副作用,亦不應該有可能出現副作用而不選擇用藥,詳細可以再向醫生查詢。

 

11. 經治療後,小朋友長大後會復發嗎?

陳醫生:大部分病人經治療,病徵會大為改善,生活亦可回復正常。長遠來說,是否復發視乎引發抑鬱症,焦慮症的生理,心理,環境因素是否仍然存在。無論如何,重視精神健康,增加抗逆力對抑鬱症,焦慮症是有幫助的。

 

參考資料:

  1. Leung PW, Hung SF, Ho TP, Lee CC, Liu WS, Tang CP, Kwong SL. Prevalence of DSM-IV disorde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the effects of an impairment criterion: a pilot community study in Hong Kong.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8 Oct;17(7):452-61.
  2. Yuen WWY, Liu LL, Tse S.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Hong Kong: A Critical Review on Prevalence,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and Prevention. J Adolesc Health. 2019 Jun;64(6S):S73-S85.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916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