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控制狂特徵 | 控制狂是病嗎?如何相處?精神科醫生給你6大建議

控制狂特徵 | 控制狂是病嗎?如何相處?精神科醫生給你6大建議

沈君豪
精神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5-04-10

控制狂特徵-控制狂是精神病嗎-相處方法-精神科沈君豪醫生

「控制狂」一詞在我的診所並不陌生,要不是病人的家屬向我投訴,或是病人投訴家人有這狀況,情況屢見不鮮。事實上,無論家庭、職場、還是朋友圈,我們不時會遇到一些對他人生活過度干預、甚至操控的人,而這往往使身邊人感到不安、困擾。

控制狂是病嗎?有甚麼特徵?

從醫學的專業角度來看,「控制狂」背後的心理狀況其實比表面行為要複雜得多。首先,「控制狂」並非一種精神疾病,只是一種心理行為模式,與某些心理狀態或精神健康問題息息相關。

譬如,很多焦慮症患者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到恐懼,因而嘗試透過掌控周圍環境來獲得安全感;強迫症患者則可能偏執於完美而過度干預他人行為。曾經有位患上潔癖的病人因對「受感染」的恐懼而不斷強迫家人每逢外出後都要按照他的方法重複清潔頭髮、身體、衣物、手袋,家中消毒酒精每兩三日便用完一大瓶。另一病人則是一位過度保護孩子的母親,並非因為她覺得孩子不濟,而是對孩子的未來充滿焦慮,害怕孩子做出「錯誤」的選擇,因此每個決定都要孩子跟他的意思做,認為這樣便可以萬無一失,不知不覺間令孩子成為「溫室籠中鳥」。

此外,控制狂往往對他人有嚴重的不信任,他們可能覺得他人永遠無法做到自己的標準,因此不斷干預及操控他人的行為,最終導致人際關係崩潰。

控制狂特徵-控制狂是精神病嗎-相處方法-精神科沈君豪醫生

如何與「控制狂」相處?

那麼我們該如何與這類人士相處?精神科醫生給你幾個小貼士:
  1. 同理心態,不將問題個人化
明白到控制行為主要是出於焦慮和不安,不是針對個人。如果你以憤怒對抗,他們可能會感到更大的不安而設法加強控制。因此不如先冷靜地以理解和耐心看待他們的行為,避免將問題惡化。

  1. 清楚表達你的感受與需求
控制狂可能無意識地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因此,清晰地表達需求很重要。例如可以這樣回應:「我知道你是想幫我,但我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試試。」這樣既能尊重對方,又能捍衛自己的決定。

  1. 設立界限
設立界限讓他們知道你的底線,並堅持捍衛這些界限。例如對於過度干涉的家人,你可以明確地說:「這是我的決定,我需要自己來承擔結果。」溫和但堅定的態度能有效減少衝突。

  1. 選擇性妥協,不糾結於細節
控制狂很在意細節,往往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對於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可以選擇妥協,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同時,將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上,減少摩擦。

  1. 引導他們學會放手
如果對方是你的親人,可以嘗試幫助他們逐漸學會放手。可以從小事開始,讓他們看到即使不去干預,事情也能順利進行。

  1. 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倘若發現他們同時有很明顯的情緒症狀,例如極度焦慮、抑鬱、強迫思想或行為等,就需要找醫生作出詳細評估和檢查,因為情緒病亦會令一個人的控制衝動和行為加劇。

控制行為並非力量的象徵,而是內心脆弱的一種掩飾。試圖用控制來對抗生活的不確定性,卻忽略了人生本身就是一場充滿變數的旅程。學會接受自己無法掌控一切,或許才是獲得真正自由的秘訣。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45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