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薄血藥|抗血小板藥≠薄血藥!一文睇清抗凝血藥與抗血小板藥的藥理與功用

薄血藥|抗血小板藥≠薄血藥!一文睇清抗凝血藥與抗血小板藥的藥理與功用

陳麒尹
心臟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3-08-28

薄血藥-抗血小板藥-抗凝血藥-副作用-飲食-心臟科陳麒尹醫生

作為心臟科醫生,向病人講解各類心臟科常用藥物可謂「日常」。然而,我留意到不少病人都會將「抗凝血藥」,即我們俗稱的「薄血藥」,與「抗血小板藥」混淆。

真實案例分享|誤以為正服用薄血藥 自行戒口致便秘

一次,我為一位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逾60歲的男士進行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分別在兩條血管內各放置一個支架,手術進行得相當順利,病人亦即時解除了心絞痛的不適。然而,約兩星期後病人回診,他看上去面有難色,愁眉苦臉,我便詢問他手術後有沒有覺得身體狀況得到改善,為何看起上來不太高興:

「陳醫生,我最近受便秘問題困擾呀!」

「是否因為飲食習慣改變所致?」

「不是,你有所不知,你又沒有提醒我。」

「我沒有提醒你甚麼?」

「你沒有提醒我,我正在服用薄血藥,而薄血藥會與蔬菜相剋。我日前與相識多年、一起練習太極拳的朋友到酒樓喝茶,他告訴我,他亦同樣需要服用薄血藥,而他的醫生更給了他一份營養餐單,指示他服用薄血藥必須按照餐單進食,否則薄血藥就會失去功效。我的朋友說,每一位服用薄血藥的病人都須按照這個餐單進食,我仔細一看,便發現當中有不少綠色蔬菜、菇菌、豆類等全都不能進食!我平日很喜歡進食蔬菜,可以吃一至兩斤,生菜、芥蘭、菜心等我都喜歡,一知道薄血藥會與蔬菜相剋,這兩星期我便不敢進食蔬菜,導致現在便秘了!陳醫生,你應該早點提醒我,好讓我及早準備。」

薄血藥-抗血小板藥-抗凝血藥-副作用-飲食-心臟科陳麒尹醫生

抗凝血藥 vs 抗血小板藥|原理、適應症、副作用等大不同

聽罷,我告訴他正在服用的是「抗血小板藥」,包括阿士匹靈(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基本上是不用戒口,與他朋友服用的華法林(Warfarin)無論是藥物種類、病理、適應症、常見副作用、常見飲食忌諱等,都與他正在服用的藥物有別。

薄血藥-抗血小板藥-抗凝血藥-副作用-飲食-心臟科陳麒尹醫生

以常見的「薄血藥」華法林為例,它的原理是干擾血液中與維他命K相關的凝血因子,阻止凝血因子在血液中變得活躍,減少凝血因子的存在令血液變稀;反觀抗血小板藥,不論阿士匹靈和氯吡格雷,都只會在血小板上發揮抑制血塊形成的功效。以下的表格或許能幫助大家更好地分辨抗凝血藥與抗血小板藥:

薄血藥-抗血小板藥-抗凝血藥-副作用-飲食-心臟科陳麒尹醫生

抗凝血藥(薄血藥)

抗血小板藥

常見藥物
  • 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Warfarin)
  • 新型抗凝血藥:阿哌沙班(Apixaban)、達比加群酯(Dabigatr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艾多沙班(Edoxaban)
阿士匹靈(Aspirin)、氯吡格雷(Clopidogrel)、噻氯匹定(Ticlopidine)、普拉格雷(Prasugrel)、替格瑞洛(Ticagrelor)、雙嘧達莫(Dipyridamole)
原理抑制一個或多個凝血因子的功能,從而防止血液凝固減少血小板凝聚和抑制血塊形成
適應症
  • 人工心瓣置換後用作預防血栓
  • 預防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
  • 預防首次及復發性缺血性中風
  • 預防及治療心肌梗塞、心絞痛、冠心病
常見副作用
  • 出血、噁心、嘔吐、腹瀉、脫髮、紅疹、肝功能障礙等
  • 新型抗凝血藥出血風險會較傳統抗凝血藥低
出血、腸胃不適如噁心、嘔吐、腹瀉、紅疹、暈眩、肌肉痛、抽痛性頭痛等
常見飲食忌諱
  • 傳統抗凝血藥:需限制飲食,特別是含維他命K類食物,例如例如菠菜、奇異果等
  • 新型抗凝血藥:較少和食物或其他藥物相沖
無特別忌諱,惟餐時或餐後服用,可有助減低藥物對胃部的刺激
注意事項
  • 傳統抗凝血藥:不適用於孕婦、腎功能及肝功能受損人士等
  • 新型抗凝血藥:不適用於孕婦、安裝人工心瓣、腎功能及肝功能受損人士等
孕婦、腎功能及肝功能受損人士、哮喘、高血壓、曾患消化性潰瘍、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慎用

 

謹記遵從醫生叮囑及指示服藥

值得留意,大家打開搜尋引擎,在網上搜索到的結果或存在差異,甚或將抗凝血藥與抗血小板藥混為一談。其實,不論網上資訊或朋友的話都是只供參考,最重要是謹記遵從醫生的叮囑及指示,按時服藥及建立良好生活。

最後,我再三提醒那位病人,醫生是根據病人不同的情況而處方相應的藥物,他與他的老友病況各異,用藥自然亦有所不同,只要不再跟從老友的餐單,如常進食蔬菜,便秘問題自然可以解決。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7270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