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新冠肺炎疫情反覆,早前香港科技大學一項研究就發現,全民戴口罩是具迫切性的非藥物解決方案,可以在沒有任何有效疫苗或治療方法面世之前遏止新冠肺炎傳播或防止第二波疫情爆發。
是次研究由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吳德愷教授共同領導的團隊,建立了兩個理論性數學模型預測隨時間推移,人民戴口罩對疫情的影響。團隊的模擬結果顯示如果在首輪疫情爆發大約50天後及解除「封城」措施之前,絕大多數(80-90%)的公眾都佩戴口罩,新的新冠肺炎感染數字可顯著下降,避免第二波爆發。不過,如果沒有全民戴口罩(例如,只有一半的人口使用口罩)或者如果遲了推行全民戴口罩(例如推遲到首輪疫情爆發後第75天才進行),要顯著減緩的病毒傳播就變得不可能。
團隊亦將模擬的結果與迄今為止最能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地區(如香港和台灣)的數據對比及證實,這些地區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在文化上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政府政策建議民眾戴口罩。數據比較顯示,早期全民佩戴口罩與成功抑制新冠肺炎病例的每日增長率和/或每日增長高峰期的病例減少率之間具有近乎完美的關聯性。相比之下,未有推行全民戴口罩的地區則需要保持嚴格的「封城」措施,承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損失。
吳德愷教授表示:「封鎖住我們的鼻子和嘴巴比禁足在家更易接受。口罩的成本,包括教育人民如何正確自製和佩戴口罩,與增加感染率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和人力成本相比,可謂微不足道。」圖片來源(部分):HKUST、政府圖片Text:Fion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