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情緒健康 >  躁鬱症是焦慮症常見的「共病」 精神科專科醫生剖析焦慮症成因、症狀、高危因素及治療方法

躁鬱症是焦慮症常見的「共病」 精神科專科醫生剖析焦慮症成因、症狀、高危因素及治療方法

編輯部
編輯: 編輯部
日期: 2023-03-29

躁鬱症-焦慮症共病-精神科專科馬燕盈醫生-焦慮症成因-症狀-高危因素-治療方法

一人只能有一種病嗎 ?當然不是!有研究顯示,大約三分之一的躁鬱症(Biploar Disorder)患者可能會在一生中患上焦慮症,稱為焦慮症「共病」 (Comorbid Anxiety Disorder) 。若忽視這部分的確診和治療,會對躁鬱症的治療大打折扣。今集我們請來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馬燕盈醫生為大家拆解躁鬱症與焦慮症的異同及最新治療方法。

在香港每5個人便有1個人曾患焦慮症

焦慮症是甚麼呢? 普遍嗎?馬醫生指,焦慮症是一種精神障礙,特徵是對日常情況有強烈、過度和持續的擔憂和恐懼,造成個人困擾,並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等功能。焦慮症在香港非常普遍,有研究顯示高達20%的人可能在一生中曾患上一種焦慮症,女性與男性的比例約為 2比1。

躁鬱症-焦慮症共病-精神科專科馬燕盈醫生-焦慮症成因-症狀-高危因素-治療方法

焦慮症徵狀可影響至生理

焦慮症的徵狀包括:緊張、坐立不安、有種迫在眉睫的危險、恐慌或厄運感、心悸、呼吸急促(換氣過度)、出汗、震顫、虛弱疲憊、難以集中精神、失眠、腸胃不適、難以控制擔憂等。

家族遺傳等因素增焦慮症風險

焦慮症的確切成因未明,但有研究顯示,以下因素會增加患上焦慮症的風險,如:家族遺傳、童年創傷、與生俱來比較敏感的脾性、習染家長的焦慮反應、生活壓力、軀體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問題、呼吸系統疾病、藥物或酒精濫用、慢性疼痛、腸易激綜合症等)、 藥物副作用、偏向負面的思考模式等。

焦慮症「共病」病人同時患有焦慮症及另一種病:如躁鬱症

焦慮症的種類包括:廣泛性焦慮症、 社交恐懼症、驚恐症、 廣場恐懼症、強迫症、特殊恐懼症、分離焦慮症等。焦慮症「共病」意味著患者同時患有焦慮症和另一種疾病,常見的「共病」包括:抑鬱症、躁鬱症、藥物及酒精濫用等。關於焦慮症「共病」時的焦慮徵狀,其實和焦慮症單獨出現時的表徵大致相同。馬醫生認為在臨床的診斷中,最重要是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細心聆聽及分析病人的情況,這能減少漏診「共病」的機會。

治療躁鬱症和焦慮症「共病」靠心理及藥物相管齊下

治療躁鬱症和焦慮症「共病」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而家人朋友的支持也同樣重要。
  1. 心理治療
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讓患者了解自己的情緒、想法、及行為的互動關係及影響,透過改變思維和行為方式來幫助患者面對及處理困擾,緩和焦慮和躁鬱的情緒。
  1. 藥物治療
穩定情緒劑及抗焦慮藥:研究顯示能有效穩定情緒及改善焦慮,由於起效期需兩至四星期,故服此類藥物時要有耐性,不要私下停藥,建議服藥後若有什麼不適,盡快告訴醫生,以便調整分量或轉藥。療程大致分急性期和鞏固期,鞏固期間就算沒有病徵,也建議按照醫生指示繼續服用,以減低將來復發的機會。

鎮定劑/安眠藥:臨床研究顯示能迅速穩定情緒及改善焦慮,建議短期或需要時服用,但不建議長期服用,因可能有成癮問題和影響記憶力。

躁鬱症-焦慮症共病-精神科專科馬燕盈醫生-焦慮症成因-症狀-高危因素-治療方法

醫生籲身邊人多給予支持

馬醫生有建議給患者的家人和朋友:
  1. 要增加對躁鬱症和焦慮症「共病」的認識;
  2. 多體諒及明白患者的感受,不要說負面或批評的說話,也不要天天問患者「好番未?」,因為這樣會對患者造成壓力;
  3. 鼓勵並支持患者按醫生指示完成療程,切勿見患者稍微好轉就勸說停藥,因為這樣做可能會令病情反覆及惡化,變成「好心做壞事了」!

躁鬱症和也有焦慮症「共病」患者個案分享

阿儀(化名) 是一名曾患有躁鬱症的全職媽媽,育有一子。最近為著移民的事情而壓力很大,情緒變得波動,很容易發脾氣,常常罵兒子和丈夫,影響關係。另一方面,她感到非常焦慮不安,有失眠、心悸、肌肉痛和腸胃不適。馬醫生說:「我發現她不單是躁鬱症病發,也有焦慮症「共病」。經過幾次覆診及治療 ,她的情況已有改善。原來在她無助之際,有一位舊朋友帶她信耶穌返教會,並鼓勵她來看我。聖經說:「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讓明天為自己憂慮吧,今天的難處已經夠多了!」( 馬太福音6:34)「你們要把一切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5:7)

活在當下,享受主所賜的平安!

 

特約資訊

39214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