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安全|親友贈50顆白果 57歲男全數煮糖水食用後疑中毒留院|附常見植物毒素引致食物中毒例子

編輯: Fion
日期: 2023-06-14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昨(13日)正調查一宗懷疑白果中毒個案,並提醒市民切勿大量進食白果。
845次閱讀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昨(13日)正調查一宗懷疑白果中毒個案,並提醒市民切勿大量進食白果。
據了解,該名57歲男病人於本月12日把約50顆由親友送贈,從內地帶回的白果煮成糖水並全數進食。在進食約兩個半小時後,出現暈眩、噁心、嘔吐、全身乏力、頭痛和心跳加速等徵狀。他於同日入住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經治療後情況轉為穩定,目前仍然留院。
衞生署發言人指出,天然毒素存在於多種植物內,「當中有些是人們常吃的食物,包括白果。白果含有能主要影響神經系統的毒素。中白果毒的人通常在進食一至12小時後便會出現嘔吐、煩躁、持續或陣攣性抽搐等典型徵狀。這類食物中毒多見於兒童。嚴重中毒個案(即進食大量白果)的病人或易受白果毒素影響的人,可能會失去知覺,甚至死亡。」
署方續引述曾有報告指出,「一次過進食10至50顆經煮熟的白果,可引致急性中毒。未成熟及未經煮熟的白果毒性更強,煮熟後毒性亦隨之減低」,並建議市民若進食白果,「切忌生吃,只可小量進食。兒童、長者及身體欠佳者等須加倍留意。如出現中毒的病徵,應立即求醫,並盡快接受治療。」
南京市兒童醫院急診科的專家曾解釋,白果內含有白果酸成分,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白果,容易引起中毒,建議2歲以下的兒童宜盡量避免進食白果,以免引起中毒反應[1]。
食物安全中心曾撰文指,「白果的天然毒素十分耐熱,烹煮不會降低其毒性,但仍建議用水烹煮白果,切忌生吃,因為這樣做可以消滅白果中的其他天然毒素。」
事實上,許多植物含有天然毒素,不少更是日常的食物。以下列出安全中心分享的2008年至2018年植物及菇類毒素引致食物中毒的部份本地例子[2]。
植物 | 毒素 | 中毒症狀 | 安全中心提提你 |
野生芋頭 | 草酸鈣針晶體 | 舌頭麻痺及嘴唇腫脹 | 切勿採食野生植物 |
野生水果 | 植物毒素 | 腹痛、嘔吐、腹瀉及咽喉有燒灼感 | 切勿在公園或郊野採食野生水果 |
未經烹煮的北杏 | 氰甙 | 喉道收窄、噁心、嘔吐及頭痛 | 用清水浸透,並以沸水(例如湯)徹底煮熟後再多煮一段時間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