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平時性格活潑開朗、多鬼主意又有主見,但身處陌生環境卻突然感到異常焦慮、默不作聲,可能患上「選擇性緘默症」!「選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甚麼是選擇性緘默症?常見症狀有哪些?
「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創辦人兼會長鄭穎賢姑娘,現時是一名言語治療師,坦言小時候曾是一名選擇性緘默症患者。「當時的年代社會對選緘症或者其他焦慮症和情緒病的認知度比現在更低,令到年少的我沒有機會得到適切治療。」
她指出,「選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有正常説話能力,但在特定的情境下突然停頓,變得異常沉默。患者在某些場合例如在家中或與熟悉的家人一起時,能夠如常對話及互動,但在個別社交場合例如在學校面對老師時會表現緊張,甚至影響口語溝通。
鄭穎賢補充,「選緘症」大部分情況不會自行痊癒,沒有處理的「選緘症」可能令情況深化,隨著成長要面對更多有壓力的場合,更可能引發廣場焦慮症,會令患者感到焦慮的事物會變得更廣泛;甚至當遇上加重因素如親人離世等,會令情況更嚴重,長遠而言增加引發其他共病的風險,例如強迫症、抑鬱症等。
此外,擁有學前教育方面臨床心理學支援豐富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張展圖博士表示,「移民」是其中一個常見「選緘症」的引發因素,若果孩子本身已經較為容易焦慮,而且對於將移民國家的語言不熟悉,便有更高機會率引發「選緘症」的情況。
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現現時本港學校環境出現的潛在「選緘症」特徵兒童為數不少,問題需要正視。早前更聯同「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簡稱幼聯)」進行了全港首個「香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調查」,調查於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期間,成功訪問765名受訪者,當中包括165名本地幼稚園老師,以及600名本地幼稚園家長,調查以實體及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希望藉此調查探討本港兒童患「選緘症」的情況,提高社會大眾對「選緘症」的關注,更重要的是進一步積極研究如何及早為這一群學童提供適切支援。
結果發現,「選擇性緘默症」在香港的認知度與宣傳程度甚低,有超過8成幼稚園學童的家長未聞「選擇性緘默症」,亦有超過4成的幼稚園教師沒有聽過「選緘症」,而即使有聽過「選擇性緘默症」的教師或家長,最主要透過網上資訊獲悉,但從專業途徑接觸過「選擇性緘默症」學童的則少之有少。
調查亦發現,若懷疑有學生患「選緘症」,只有不足6成教師表示會為他們尋求協助;而令他們卻步的最大原因(約佔7成)是認為家長未必願意配合。兒子患上「選緘症」的家長李先生無奈表示:「有舊派的老師明明未聽過選緘症,就說小朋友『大個咗就冇嘢』,更指『小朋友坐定定咪仲好!』」另一位個案家長Vivian甚至指出老師不知道如何協助「選緘症」孩子曾導致反效果出現。可見除家長因素外,教育界對「選緘症」的認知度和重視不足,亦會阻礙「選緘症」兒童得到協助。
Text:Fio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