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以為患流感?】調查:近9成香港家長未能察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症狀

【以為患流感?】調查:近9成香港家長未能察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症狀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0-06-23

腦膜炎是由細菌入侵人體並感染血液或/和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所引致,當中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者死亡率達10%,翻查衛生署資料顯示,2019年本港錄得14宗腦膜炎雙球菌(入侵性)病例,創10年新高。香港醫護聯盟近日發布一項研究發現,受訪家長對腦膜炎雙球菌認知非常不足,大部分容易將B型腦膜炎雙球菌(Men-B)感染的症狀,與流感或傷風感冒混淆。

香港醫護聯盟早前進行「家長對腦膜炎雙球菌認知問卷調查」,成功訪問逾500名家長,近八成子女年齡為1至23個月。結果發現,當中近9成受訪者面對子女發熱時,均沒警覺子女有可能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大部分容易將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症狀與流感(54.5%)或普通傷風感冒(66.9%)混淆;近80%受訪家長不知道腦膜炎雙球菌可以經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

哪些人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高危者?

兒科專科余則文醫生指出,腦膜炎雙球菌包含最少13種不同的血清型,其中6種會引致嚴重疾病,分別是A、B、C、W、X、Y型,近年香港的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以Men-B佔多數,以2018年數據為例,10宗感染個案中有5宗為Men-B,佔50%。事實上,大部份感染源頭不明,但以嬰幼兒(小於5歲)感染風險最大;嬰兒(小於1歲)的發病率最高,主因是兒童的免疫系統未成熟,難以抵抗腦膜炎雙球菌入侵。與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士,感染風險較高。

他提醒,即使是身體健康全無病徵的人,鼻咽喉部位亦可能帶有這些細菌,據統計有十分之一人口是長期帶菌者,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人帶菌的比例最高,傳播途徑主要為經患者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

感染後有可能致死

余醫生續稱,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初期症狀不明顯,例如發燒、疲倦欲睡等均容易與感冒症狀混淆,若延誤診治,病情可進展至發高燒、抽筋、頭痛、頸部僵硬,皮疹等,並有機會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畏光、休克等,意味病情已惡化至隨時有生命危險,有患者可在出現症狀後24小時內致死,每10個便有1個死亡;每5個會有1個出現嚴重後遺症,如腦部受損、失聰、失明,甚至需要截肢,家長們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他建議,若家長發現小孩發高燒,或發燒有抽筋病徵,家長們應向醫生詳細說明,醫生會更容易診斷病症。當確診後,患者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士則須接受醫學監察,並在有需要時服用預防性藥物。愈早診治康復的機會愈大。

接種疫苗 預防勝於治療

余醫生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大人、小朋友均培養良好衛生習慣、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及室內空氣流通,有助防止腦膜炎雙球菌傳播,而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種疫苗。現時未有單一疫苗可以預防所有常見的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但已有2種疫苗可供接種,包括ACWY型混合疫苗,以及最早可於2個月大開始接種的B型疫苗,「一歲前打4針,一歲後打3針,兩歲後可能打2針便可以,視乎接種後產生抗體數量,再確定打幾多針。(會有副作用嗎?)一般來說,注射處可能會疼痛,出現紅腫,嚴重的副作用相當少。」

Text:Fion

要預防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即上健康生活易預約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讓身體及早產生抗體,減低「中招」的風險。

延伸閱讀:
4018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