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多月,很多人都減少外出留家避「炎」,然而內科專科陳鎮中醫生表示,認知障礙症不能根治,當患者禁足家中,缺乏社交及認知刺激,有機會令病情急劇惡化,更容易善忘、喪失自理能力,形容是難以逆轉,有病患原本只是輕度認知障礙症,豈料短短數月內,惡化至「可能要3至4年才到的程度。」。
在疫情下,認知障礙症患者病情惡化有3大原因。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解釋,患者不能外出,加上長期缺乏社交互動等,減少認知刺激;長時間留在家中感沉悶及孤獨,容易胡思亂想,也可能與家人發生摩擦;以及減少覆診或取藥,醫生又不能完全監測患者,有可能發生漏服或停服藥物的情況。
他又分享個案指,有一名90歲老伯原有輕度認知障礙症,自行外出,但疫情下留家,而家人亦少上門探望,早前竟然行為異常,強行想與妻子行房,趕走家人等,後來入院兩星期,出院後就卧床不起,又認不到親人,需要看護照顧,情況嚴重,「原來可能要到3至4年才到的階段,但3至4個月就發生。」
現年70多歲的李婆婆,5年前開始出現早期認知障礙症的徵狀,去年開始積極治療。可是,在疫情期間,她長期留在家中,沒有每天乘車到女兒家湊孫,令其情緒欠佳,自理能力大減,體重由90多磅跌至75磅,並經常迷路,曾在3月31日外出購買東西,於太子站附近迷路,至翌日凌晨仍未回家,家人亦無法聯絡她,幸好李婆婆突然想起家人叮囑迷路時就「搭的士」,最後安全回家。
李婆婆的女兒羅女士指,現時每日都會與家人分別接媽媽至家中湊孫,一同玩益智遊戲、包餃子,又會為媽媽烹調營養更豐富的膳食,但強調要尊重患者原有的生活及作息習慣,例如不能強迫她吃不喜歡的食物,要考慮其口味,而如今李婆婆的病情亦有所改善。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一級職業治療師文紫瑩姑娘指,旗下的「智活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提供的日間中心及上門服務,一度因疫情而大受影響,疫情最嚴峻時,僅能提供約20%服務。
而3月起,中心亦開始提供網上小組或個人訓練,包括做手工、 簡單運動及認知刺激訓練活動,亦特地設計了「洗手操」,希望讓腦退化患者「透過程序記憶提高防疫意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