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齒酸蝕算是一個香港普遍的問題。香港預防齒科學會上月進行的調查,以了解港人飲食習慣及最新牙齒酸蝕情況。結果發現96%的25至45歲港人出現牙齒酸蝕,較2008年的同類型調查增加了4%。調查又顯示,45%的受訪者選擇「以酸代甜」。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教授朱振雄強調牙齒酸蝕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且絕對是可以預防。
香港預防齒科學會邀請香港大學朱振雄教授今年2月中下旬進行網上調查,共成功訪問了1,452 名25至45歲的受訪者,以了解港人飲食習慣及最新牙齒酸蝕情況,並將結果與2008年的同類型調查進行比較。調查結果顯示,96%的受訪者出現至少一項牙齒酸蝕的徵狀,較17年前增加了4%。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30歲,平均徵狀已出現約5年。
儘管95%的受訪者擔心牙齒酸蝕的徵狀,例如牙齒變細、邊緣變薄或有崩缺、以及牙齒變黃,但對牙齒酸蝕的認知仍有待提升:只有六成的受訪者聽過牙齒酸蝕,仍有三成的受訪者無法辨別牙齒酸蝕的徵狀,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則不能肯定或誤以為牙齒酸蝕與蛀牙相同。
朱教授補充,口水含有鈣和磷,能修復牙齒表面流失的礦物質,促進牙齒的再礦化作用。然而,中和口腔酸性和產生再礦化作用需要時間,若少食多餐或頻繁進食,口水可能來不及進行修復。而且,由於牙齒酸蝕問題乃長期不良習慣所致,他建議市民從建立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避免正餐之間進食攝酸性食物/飲料、進食酸性食物/飲料後不要即時刷牙;注意胃酸倒流及精神健康問題對牙齒健康影響;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及定期接受牙科醫生檢查去預防牙齒酸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