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身體疲累乏力?中醫教你如何知道身體濕氣重|4招有效去濕方法

身體疲累乏力?中醫教你如何知道身體濕氣重|4招有效去濕方法

編輯部
編輯: 編輯部
日期: 2024-02-22

經常覺得疲累、「身重重」不一定是跟身體濕氣重有關。如果胡亂袪濕,反而會傷身。一於跟註冊中醫師徐澤昌了解怎樣分辨自己是否濕氣重,要如何去濕。

辨濕看脷苔

脷苔厚而水滑(多水),就代表身體有「濕」。中醫認為濕可分為內濕、外濕,而濕的特性是重墜、酸、脹不適,但身體有濕不只會疲累乏力,更會侵犯身體各部份。

假如頭有「濕」出現頭痛,頭變得昏昏重重;皮膚有「濕」,可能會有濕疹、香港腳等皮膚病;脾胃有「濕」就會長期肚痾、食慾不振、四肢無力等。

此外,濕也可以導致痛症出現,還有婦女帶下病,即多白帶、敏感部份痕癢、陰道炎等也與濕攸關,連早上出現眼膠、眼屎也是身體有濕的表現。

亂袪濕會燥底!

中醫認為人體要講求陰陽平衡,所以有濕先可以祛濕,無濕祛濕會傷陰,出現陰虛或津傷症狀,如皮膚乾燥、口乾、煩燥易怒等。此外,若是氣虛、能氣血不足時亂袪濕,更會同時令正氣削弱,令身體越來越差。

中醫教你4招KO濕重

去濕方法|1.勿傷「脾」氣

很多人認為不吃生冷食物,不飲凍飲就不會有濕的問題,但其實脾胃功能受傷也會出現濕,所以辛辣食物、煎炸食物等令脾胃加重負擔的飲食習慣也要改,也要少吃偏濕的食物如魚生、香蕉等!此外,吃太飽也會削弱脾胃功能形成濕。

去濕方法|2.多做運動

「汗吐下」三法是常用的袪濕方法,「汗」是指出汗,「吐」是指吐出來,「下」是指大小二便,而運動就可以發汗,有助袪濕或預防濕重。

去濕方法|3.避免潮濕的地方

盡量避免長時間逗留在濕重的地方,如海邊。假如因工作無可避免,就要多用其他方法保持體內津液平衡。

去濕方法|4.多健脾

體內水液失常除了脾,還與肺、腎、三焦等臟腑有關,但要防濕最緊要也是健脾。中醫會因應患者的情況去用不同的中藥來化濕、袪濕、利濕。

常用化濕中藥:

  • 藿香
  • 佩蘭
  • 砂仁
  • 白豆蔻

常用利水滲濕中藥:

  • 茯苓
  • 玉米須
  • 金錢草

藥食兩用袪濕食材

  • 薏苡仁: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
  • 黃豆:寬中導滯,健脾利水,解毒消腫
  • 白扁豆:健脾、化濕、消暑
  • 冬瓜:利尿、清熱、化痰、生津、解毒

健脾滲濕食療推介:三味苡仁羹

  • 材料:薏苡仁、山藥、蓮子各30克
  • 做法:取蓮子浸泡後去心,與薏苡仁、山藥同置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煎煮,熬羹即得。
  • 功效:健脾滲濕。薏苡仁淡滲清補,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止瀉。山藥、蓮子補氣健脾,止瀉止帶。
  • 主治:適用於脾虛濕滯之水腫,泄瀉,帶下量多等症。
  • 注意:陰虛者忌用。
Text/Kio資料來源:註冊中醫師徐澤昌

41729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