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醫學新知 >  濕疹原因|中大研究指出過度清潔消毒增加濕疹等過敏症風險

濕疹原因|中大研究指出過度清潔消毒增加濕疹等過敏症風險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5-02-04

濕疹原因|中大研究指出過度清潔消毒增加濕疹等過敏症風險

濕疹患者Venus表示,去年11月期間因受工作壓力、飲食及作息習慣影響,導致濕疹大爆發,更因皮膚乾燥痕癢而抓至出血出膿,雙腿腫了兩三倍,最嚴重時甚至不能行走。後來她透過中藥、改善飲食及作息習慣和服食中大研發的益生菌配方「內外調理」,約二至三星期後皮膚狀況開始改善。

濕疹的嚴重程度可以透過皮膚的泛紅、厚度、乾燥程度,以及損傷、出水等多個指標作評估。Venus在濕疹大爆發期間的前臂濕疹狀況(圖中黃圈示)是最嚴重的10分,而現時己大大改善至2分,只剩下泛紅及乾燥的情況。

濕疹原因|中大研究指出過度清潔消毒增加濕疹等過敏症風險

腸–皮膚軸是甚麼?

近年不少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與多種皮膚疾病有密切關係,包括濕疹、暗瘡、蕁麻疹、銀屑病甚至脫髮等。腸道微生物是調節免疫系統的重要因素,「腸–皮膚軸」(gut-skin axis)指腸道菌群與皮膚之間的相互關係。

嬰幼兒期身處於環境會影響腸道微生態之形成,清潔的環境雖然減少感染惡菌的機會,但同時亦會減低細菌促進免疫系統健康發展的功能,而濫用抗生素亦令腸道進一步失去益菌,令微生態失衡更嚴重。新冠疫情期間市民着重清潔防疫,卻導致情況加劇。

因此,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就了解疫情期間加強環境衞生的措施及習慣如何影響嬰幼兒的腸道微生態及其副作用,開展一項名為「三歲定八十(MoMmy)」的大型母嬰長期追蹤研究,比較新冠疫情前及疫情期間出生嬰兒的腸道微生態及出生後首年的濕疹發病率,結果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的腸道明顯缺少了建構免疫功能的益菌。

濕疹原因|中大研究指出過度清潔消毒增加濕疹等過敏症風險

新冠疫情期間出生嬰兒過敏症發病率增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菌群團隊進行大型研究,探究香港人患濕疹的情況。研究團隊分析了1,152個兒童數據,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嬰兒增加了46%。研究人員再利用700個嬰兒糞便樣本進行分析,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的腸道菌群的物種多樣性和豐富性降低,腸道明顯缺少了建構免疫功能的益菌——天然抗菌肽基因,研究結果最近於國際腸胃學期刊《Gut Microbes》發表。

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及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agIC)首席科學家張琳教授表示:「研究顯示過度清潔消毒阻礙嬰兒的腸道微生態健康發展,增加患上濕疹等過敏症的風險。研究團隊呼籲家長審視日常的消毒習慣,避免矯枉過正,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環境,去改善腸道微生態發展,以減低他們日後成長遇上的過敏風險。」

研微生態配方改善兒童及成人濕疹

中大醫學院團隊建立了大型生物樣本及數據庫,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研發了針對兒童(SIM03)及成人濕疹(SIM05)的微生態組合,並以微囊鎖活菌技術製成口服配方,更容易在腸道定植。

團隊分別進行了小童及成人患上中度至嚴重濕疹的臨床研究,初步研究發現患者服用配方12星期後,濕疹嚴重程度減輕,生活及睡眠質素亦明顯改善。團隊同時分析小童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發現他們服用配方後腸道益菌增加23種。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自然》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