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運動在心臟病中的角色 | 6旬患者劇烈運動後誘發急性心臟病發亡!醫生:單靠運動復通心血管阻塞機會微

運動在心臟病中的角色 | 6旬患者劇烈運動後誘發急性心臟病發亡!醫生:單靠運動復通心血管阻塞機會微

陳麒尹
心臟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2-05-24

運動誘發急性心臟病發猝死-心血管阻塞-醫生建議

這次我想說一個比較不開心的故事。

冠心病患者個案分享

大約今年3月吧,有位冠心病人本來約好了進行通波仔手術(心導管介入手術)。病人年近60歲,男士,本身不吸煙、不飲酒,但喜歡吃,少做運動,有高膽固醇和高血壓,也有有中央肥胖,最近兩三年都有服藥控制,但無大進展,因為他服藥的依從性只是一般,有時自行停藥,有時更不去覆診。

他之所以被安排通波仔,主要是因為出現胸口不適,包括走路氣喘,心跳容易加快,有時會快至每分鐘130以上,所以被太太逼著來看醫生。電腦掃描顯示他心臟的三條主要血管有兩條已經非常狹窄,阻塞達70-99%。我向他解釋說,雖然血液仍可通過阻塞的位置,但臨床上他已有明顯的心絞痛,例如持續的體能下降,而當心跳達120以上時他會覺得胸翳。心絞痛有很多不同的表現,而胸翳也是其中之一,加上電腦掃描的結果,通波仔手術加放置支架對他來說是最值得考慮的選擇。

於是手術安排了在3月份,一切準備就緒,我替他在原本的藥物上作了適當調整,包括加強血壓藥;亦由於他並不完全按時服藥,壞膽固醇長期在3.8-4.5之間(以他的情況最好不高於2.6,愈低愈好),所以也作出調整,以複合性藥物取代單一的他汀藥。

沒料到在手術前夕,他致電診所通知護士取消手術。我得悉後第一個感覺是當時正值新冠第五波高峰,可能令他對醫院卻步。當然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有很多心臟科手術都是如期進行的,但若他擔心也可以理解。於是我囑咐護士提醒他記緊繼續服藥,藥吃完了便應覆診,再另約時間做手術。

一次運動回家後誘發急性心臟病

但一直到第五波疫情緩和,仍未見他的蹤影。於是我親自打電話給他了解情況,接電話的是他太太,我簡單問了兩句便聽到他太太嚎啕大哭,並且說,她丈夫已經過身了!我吃了一驚,過了一會,太太的情緒逐漸平伏,並道出了整件事的經過。

患者欲透過運動扭轉冠心病

太太表示,丈夫的死和疫情無關。原來,當他知道自己有冠心病後感到十分後悔,很想扭轉冠心病,於是到處詢問朋友,結果部分朋友給了他一些建議,包括暫時擱置手術,多做運動、減肥等等,對他的情況會有幫助。所以,他有一陣子非常勤於外出跑步。他是work from home的,時間較容易安排,不但每天都跑步,有時一跑便是兩三小時才回家。此外他週末也會約朋友行山,數月間踏遍了香港大小的山。太太憶述,他把從朋友間接收的資訊整合起來,是:只要勤做運動,心臟就會好,血管就會暢通。

運動誘發急性心臟病發猝死-心血管阻塞-醫生建議

有一天他運動回來,對太太說這天比較疲累,且有少許胃痛,覺得是因胃痛引致疲累。晚飯後,他吃了幾片胃藥,準備洗個澡便上床睡覺。誰知在洗澡期間,他突然呼喚太太,說覺得頭很暈,胃仍很痛,跟著他便昏倒了。太太急忙打電話叫救護車,當救護員抵達的時候丈夫仍有呼吸和心跳,但已失去知覺,送院後證實已因急性心臟病發過身。

醫生給心臟病患者的建議

這是一個非常可惜的個案。帶氧運動對預防心臟病是十分重要的,可減低多個引致冠心病的風險因素,例如高血壓等。但當已確診患上嚴重冠心病,就應和醫生商議,究竟應繼續以運動作為主要治療手段,還是需要一些其他的醫療步驟,才可達至最佳的治療效果。畢竟,並不是人人都可單靠運動就把心臟病治好,尤其若已有嚴重的心血管阻塞,靠運動復通的機會其實微乎其微。一旦已有明顯的心絞痛,最好和心臟科醫生仔細傾談,如何用藥物加強控制,有需要的時候可選擇做通波仔手術。突然由不做運動變成狂做運動,不但未必有臨床的好處,反而有機會帶來反效果。

運動誘發急性心臟病發猝死-心血管阻塞-醫生建議

治療冠心病的運動療法

翻查心臟科的文獻,在還未有通波仔手術的年代,冠心病的治療方向的確包括一些特定的運動處方,一般是先開始做輕量運動,然後逐步增加強度,有機會減少心絞痛出現的次數。但當時也沒有數據顯示在血管阻塞的情況下做運動,可以延長病人壽命。

非牟利醫學資訊組織Cochrane在2021年11月發表的研究報告《Exercise-based rehabilitation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中指出,持續運動對心臟病康復者有明顯好處。但請注意,心臟科醫生建議病人運動的大原則,是鼓勵病人在心臟病發並康復後不要停止做運動,但同時也不要讓運動令病人變得危險。因為翻查文獻,過量的運動或者強度過大的運動,有機會誘發心臟病的風險因素,包括心律不正甚至突然猝死。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所做的運動應和醫生的建議相符合,才會有效及安全。

 

圖片皆為示意圖(非患者本人)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10699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