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蕁麻疹病徵=皮膚瘙癢有紅色風團?中醫拆解病因及穴位自救法緩減症狀

蕁麻疹病徵=皮膚瘙癢有紅色風團?中醫拆解病因及穴位自救法緩減症狀

仁濟醫院
-
日期: 2025-02-13

蕁麻疹病徵=皮膚瘙癢有紅色風團?中醫拆解病因及穴位自救法緩減症狀

蕁麻疹,俗稱風團塊,是皮膚黏膜由於暫時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發生的局部性水腫。中醫稱蕁麻疹為「癮疹」。自發性蕁麻疹在臨床上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急性期的發作時間一般不足6周,患者可見皮膚突然瘙癢,並於短時間內在瘙癢部位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風團。風團可於數分鐘至數小時內逐漸消失,不留痕跡,皮損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若蕁麻疹反覆發作多於6周,且每周發作至少兩次,則屬於慢性期。

在中醫角度,蕁麻疹的病因病機眾多,包括

  1. 風寒或風熱之邪客於肌表,導致營衛不和;
  2. 腸胃濕熱,復感風邪,或過食魚蝦葷腥發物等,導致疏泄不通,濕熱之邪逗留肌膚而發生本病;
  3. 平素體弱,氣血不足,又或因情志內傷,令肌膚失養。

面對蕁麻疹,西醫一般會用口服抗過敏藥治理,例如如抗組織胺和生物制劑。中醫則強調對症下藥,希望為病人治療之餘調理身體,減少反覆發作的機會。以下為大家分享一則病例:

早前有一名女求診人受蕁麻疹困擾超過5年,反覆發作,令外貌及生活都大受影響,需要定期服用抗過敏藥以穩定病情,無奈之下嘗試向中醫求助。

求診人初應診時見舌淡,苔白膩,呈水濕之象,脈象上,雙手寸脈太過以及整體脈力太過,加上右手脈濡滑,左關尺滯澀不暢,很有可能是水濕兼血瘀。兩手關脈太過顯示病位在中焦,正邪於中焦交爭。結合患者舌苔白膩呈水濕之象,舌下靜脈曲張,可知水濕之邪困於中焦日久而成瘀,而濕鬱久亦會化熱。

調經方法|中醫談養生:調經藥怎麼吃?調經可以吃中藥?

針對水濕兼血瘀,可以辛温升法與苦寒下法同用,例如以當歸芍藥散加減治理,此方以苦平屬降法的白芍藥為君药,針對治療右手寸脈太過所代表的陽盛,配伍同樣屬降法的白术和澤瀉,兩者皆擅长治療水濕;方中有茯苓,屬升法,亦善治水濕,此四味藥升降配合,將藥物的力量固定在水飲所在的中焦,從而雙向發力以解開中焦水飲的邪氣,配以同屬升法的當歸和川芎以升散通行氣血,針對治療左關沙粒感及舌下絡脈曲張所代表的血瘀。希望能夠對症下藥,為求診人排病解難。

求診人定期服用上述處方中藥,一個月後覆診時已經停服抗過敏藥11日,期間自覺症狀明顯好轉,雖仍有少量皮疹會感到瘙癢,但整體病情已經受控。

讀者或家人如不幸受蕁麻疹困擾,不妨嘗試日常按壓以下穴位減輕有關症狀:

1. 曲池

定位:屈肘,當肘橫紋外端凹陷處,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之中點。

2. 內關定位:腕橫紋上二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3. 血海

定位:屈膝,髕骨內上緣上方二寸處。

4. 三陰交

定位:內踝高點直上三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每個穴位早晚按揉1分鐘,以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度。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中醫治療講求辨證論治,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切勿胡亂服藥,如受蕁麻疹困擾,應該盡早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蕁麻疹其實十分常見,只要及早求醫,對症下藥,病情自然會得到改善。

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及早諮詢註冊中醫師意見。

最後,祝各位新春愉快,身體健康,蛇年行大運。

盧沅翹 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雙學位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77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