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濁親」不容忽視!吸入性肺炎你要知
小時候,父母經常提醒我:「不要邊吃飯邊說話!」頑皮的我最愛唱反調,結果不是將食物噴出,就是被水「濁親」而咳得滿面通紅,非常難受。其實「濁親」你我都時有發生,特別在吃得急和吃得不專心的時候。但是,如果你專心不說話、細口慢慢吃仍時常「濁親」,那你的身體有可能響起「吞嚥困難」的警號。但在認識「吞嚥困難」之前,更重要的是知道什麼是「正常吞嚥」。
你能告訴我怎樣「吞口水」嗎?大部分人都只能做但難言,看似一個短而簡單的動作卻是極為複雜。「正常吞嚥」分為三個階段:
口腔期:舌頭將在口腔內的食物經牙齒咀嚼和與唾液混和後弄成食糰,並將食糰由口 腔的前方送往後方。
咽喉期:吞嚥反射會令軟顎(吊鐘)往後移,分隔口腔和鼻腔,不讓食物進入鼻腔;聲帶閉合,喉部上移,不讓食物進入氣管,而經咽喉進入食道;
食道期:食物經由食道慢慢推往胃部。
簡單而言,「正常吞嚥」依靠肌肉和神經之間的協調,一旦其中一方出錯,便有可能導致「吞嚥困難」。
言語治療師為患者進行口肌評估。(上圖)
除了中風、柏金遜症、癌症、認知障礙症等常見成因外,其實隨著年齡增長,各種器官的功能日漸退化,肌肉力量和耐力減弱、嗅覺和味覺也會減退、部分神經亦會衰退甚至壞死等,都有增加誤吸(落錯格)的風險。另外,因長期病患而需服用的藥物也有可能帶有令口水分泌減少的副作用,加上牙齒逐漸鬆脫,使咀嚼和濕潤食物變得困難。比較常見的其中一個「吞嚥困難」症狀便是咳嗽(濁親),這是身體一個保護氣管的防衛機制,當有外物如食物或口水跌入氣管,正常情況會引致咳嗽從而清除外物,但當氣管的感覺衰退,長者未能察覺到有外物誤進氣管,繼而在沒有咳嗽的反應下讓外物進入肺部,形成「隱性誤吸」,加上長者普遍口腔衛生欠佳、營養不良以及免疫力下降,都會讓積聚於肺部的外物有機會滋生細菌,導致吸入性肺炎,情況嚴重可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