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餵哺,健康人生第一步」這句口號琅琅上口,相信大家都聽過。母乳餵哺的宣傳熾熱,近年提供餵哺設備的公共育嬰室、母乳餵哺友善工作間亦增加不少。餵哺母乳有助強壯嬰兒和媽媽的身體外,竟與情緒健康有關?
近日香港營養學會進行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只有約14%媽媽知道母乳具防敏功效。其實母乳餵哺可提供最充足且均衡的營養,為預防敏感的最佳方法。除此以外,透過母乳可將許多抗體提供給嬰兒、增強嬰兒的免疫力,降低他們感染病菌的機率,媽媽毋須過於擔心子女的健康。媽媽會因而認為自己將最好的東西傳給子女,能夠健康成長,繼而產生成功感和滿足感,對情緒有正面積極的影響。在餵哺過程中,媽媽和嬰兒親密的身體接觸、荷爾蒙分泌也有助與嬰兒建立依附關係。
曾有一名媽媽因無法餵哺母乳而感到自責和內疚,緊張情緒影響幫助上奶的荷爾蒙分泌,形成惡性循環。她變得焦急、難以入睡並自覺無法盡母親的責任,因此想耗盡自己,在其他方面補償嬰兒,例如減少休息時間,用以留意嬰兒的一舉一動。缺乏休息的她出現精神疲勞、覺得自己不配做媽媽和太太、甚至出現自殺傾向,她最後診斷為嚴重的產後抑鬱症,需要住院。推崇母乳餵哺的確能增加大眾的認識,不過一旦媽媽的身體條件不容許餵哺母乳,會產生失落和內疚感,認為自己未能盡母親的責任,鑽牛角尖的話會陷入負面思考的漩渦,可形成產後抑鬱症。
產後抑鬱症與一般抑鬱症徵狀類似,惟具時間性,媽媽在產後4至6星期內較易患上抑鬱症,而徵狀與嬰兒有莫大關係。
產後抑鬱症更會影響親子關係,很多研究證實當媽媽的情緒狀態較差,容易失去動力、興趣和體力與子女建立有質素的關係。她們會忙於照顧嬰兒的生理需要或陷入情緒低谷,無暇與嬰兒玩耍和進行情感交流。幸好,那名媽媽在治療期間得到親友照料,並適當地與嬰兒相處,加上配合藥物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於數星期後漸漸康復。
身邊人支持雖然重要,但走出情緒低谷仍需要媽媽「自救」!
建議活動:靜觀呼吸練習平復情緒而靜觀呼吸練習亦是不錯的選擇,通常可以一天做一次或以上,每次15至20分鐘,按需要可以調校時間,長短皆可。靜觀呼吸練習的步驟:
身邊的先生和家人擔當很重要的角色,媽媽尤其需要他們的支援和陪伴。家人應與媽媽多協調溝通,各司其職和分工。首先,應該多留意太太的生理變化、汲取育兒的知識,以增加理解和同理心,達致「多配合,少誤會」。因為產後抑鬱症的媽媽情緒較敏感,可能會較易將說話扭曲成負面訊息。其次,先生應有積極的態度,安排時間與太太單獨相處,多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主動關心她,讓她分享擔心或感到開心的事情。在環境方面,許可的話先生應適當分擔家務,並在懷孕期間避免改變家裡環境,例如搬屋。
社區有不少支援機構為媽媽提供協助,例如「樂意聽」電話專線,有信仰人士可向教會職員傾吐。最後,如長時間情緒低落超過兩星期,便應盡快尋求協助!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