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偶爾會出現月經過期不來的情況,如它不是經常性地出現,不算患病。在以前,妊娠是最主要形成女士月經過期不來的原因,不過現在的都市人生活多姿多彩,很多活動或生活習慣會擾亂生理時鐘,另外患病、飲食、情緒波動也會影響氣血陰陽,都會導致女士月經過期不來。
遇到有月經過期的女士來求診,在排除懷孕後,要決定到底是用藥催經還是繼續等待,甚至要用補益的方法。面對這個問題,不少女士其實有兩種相反而又非常矛盾的想法:月經不來,會去看西醫婦科,希望打「通經針」服「通經丸」,希望月經快些到來。另外,她們又覺得自己經期不來,是因為身體虛弱,所以會吃補血的東西,如飲紅棗茶、杞子泡水、四物湯、八珍湯。這裡很矛盾的是:既要催經,代表有血但不能排出,既然夠血,何需進補?又既然認為是體虛,無血可排,何需催經?
在進補與催經之間,按中醫概念前者是虛證,是化源不足,氣血不夠,是「無得來」,當然要進補。至於後者,是氣血充盈,不過有些因素令經血不能按時排出,屬於「來不出」,是實證,當然要催經。醫治月經過期不來,在催經和補益之中兩者只可選一。就算是中醫的虛實夾雜證,催經和補益藥的使用亦有主次和先後次序,按女性生理周期的不同階段調校用藥,因勢利導。
到底是應該催經還是補益,講究的是如何斷症。我只能夠簡單說,若經前頭痛、胸脹、腹脹、浮腫、出暗瘡、便秘、煩躁、失眠明顯者,多考慮實證,從催經方面入手。若平日體虛、月經少、經後體弱明顯,多考慮虛證,從補益方面入手。但臨床上病人病情多變,虛實錯縱複雜,而且很多中藥例如當歸、益母草在不同的藥量和配搭下有補益或催經的雙向調節作用,宜交由專業人士判斷。
延伸閱讀